讓山區群眾看病更方便
【銅仁日報】
讓山區群眾看病更方便
——德江縣人民醫院建立“醫共體”紀實
楊樺張金美銅仁日報記者楊樹潔
為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醫療資源縱向整合、完善城鄉醫療資源優質服務體系、同步提高縣鄉兩級醫療服務能力,今年3月,德江縣人民醫院與桶井鄉衛生院聯合組成該縣“第一醫共體”。
組建“醫共體”后,德江縣人民醫院將加強對衛生院的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提高衛生院診療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
根據縣委、縣政府“六統一”要求,由德江縣人民醫院全面托管桶井鄉衛生院,成立“德江縣人民醫院桶井分院”,著力探索醫療服務城鄉一體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效整合縣鄉醫療衛生資源,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逐步實現該縣基層醫療機構資源縱向整合。創新“一體化”管理,服務保障基層醫療,推行“一站式”服務,讓群眾共享健康“紅利”,加快形成“基層首診、上下聯動、雙向轉診、急慢分治”的醫療服務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看得見的變化
通過“醫共體”的建立,德江縣人民醫院專家對桶井分院進行醫療技術指導、提升了醫療服務質量,使群眾常見病、多發病能就近就地就醫,達到了服務模式的轉變。通過績效考核模式,解決了讓想干事的人干得起來,讓不干事的人必須干得良好工作作風,達到了思想觀念的轉變。
有效解決了該在鄉衛生院治療的 患者不該到上級醫院治療;該在門診治療的患者不該納入住院治療;該口服藥治療的患者不該注射治療等存在問題。
記者在桶井分院采訪時看到,院內環境衛生十分干凈,每一個病房內,都安裝有空調和電視機。“以前哪有這樣的好環境,天熱時,風扇呼呼地吹,響聲很大不說,還不散熱,人待在病房里,很難受。”正在照顧住院的母親張某感慨地說道。
提升醫院形象
醫院形象提升。“醫共體”建立以來,該縣共投入100多萬元對病房、醫院環境進行重新規劃改造,使院容院貌煥然一新。
服務能力提升。德江縣人民醫院組建由4名高級以上職稱的醫師和2名護理人員而成的醫療隊,長期駐桶井鄉衛生院,開展查房、坐診、講座等各種診療活動。
管理水平提升。由德江縣人民醫院副院長任分院院長,從“醫共體”建立起,分院組建了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財務管理、設備管理、質量管理、后勤管理、信息化支持等部門組成的“醫共體”組織架構,整合縣鄉村人、財、物等資源,以業務、技術、管理、資產為紐帶,將縣、鄉、村醫療服務聯為一體,構建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格局。
群眾滿意度提升。全面實施先診療、后付費,并開展“一站式”報銷結算 服務,對一般貧困戶、特困戶患者不設起付線,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90%、95%,剩余部分由政府兜底。住院群眾滿意度達100%。
解決四個問題
該縣“醫共體”建設,解決了鄉鎮醫療存在的四個問題。
留不住人才的問題。重新制定醫院績效考核方案,提高了醫院效益,原桶井鄉衛生職工可免費到德江縣人民醫院進修學習。
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德江縣人民醫院勇當先鋒,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協同桶井鄉衛生院,創新“醫共體”發展模式,提高鄉鎮衛生院診療水平,引導住院病人向基層衛生院流動,切實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
看病報銷難的問題。全面實施先診療、后付費,并開展“一站式”報銷結算服務,對一般貧困戶、特困戶患者不設起付線,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90%、95%,剩余部分由政府兜底。
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的問題。購置“120”急救車一輛,投入X光機1臺,彩超1臺,心電圖機1臺,ABS床50張等相關醫療設備。新增了內兒科、外婦科病房,為群眾的就近治療提供了保障。
取得六個成效
醫共體建立以來,對病房、醫院環境進行重新規劃改造,使院容院貌煥然一新。
組建由4名高級以上職稱的醫師和2名護理人員而成的醫療隊,長期駐桶井鄉衛生院,開展查房、坐診、講座等各種診療活動,提升了醫療水平。
購置“120”急救車一輛,投入X光機1臺,彩超1臺,心電圖機1臺,ABS床50張等相關醫療設備,為臨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全面實施先診療、后付費,并開展“一站式”報銷結算服務,對一般貧困戶、特困戶患者不設起付線,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90%、95%,剩余部分由政府兜底。
重新制定醫院績效考核方案,并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列入考核內容,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自推行醫共體以來,住院人次同比增長兩倍多,門診人次同比增長一倍多,住院群眾滿意度達100%。
目前,該縣“醫共體”開始穩定運營,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開展。小到服務細節、個別病例,大到醫院管理、長久規劃,“共同體”的建立并實施成功,切切實實為山區百姓看病帶來極大便利,而對我市醫療改革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體來說,通過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的探索,緩解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讓百姓享受到盡可能好的醫療衛生服務。“醫共體”模式,帶來的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