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網]不讓患者帶著“遺憾”出醫院大門
德江縣人民醫院作為德江百姓健康的保護傘,歷經55年的春華秋實。在德江縣人民醫院人的眼里,醫療質量就是生命線,他們以“厚德、求實、和諧、創新”為院訓,以“三好一滿意”為活動載體,狠抓硬件建設投入,通過全院職工的不懈努力,于2011年9月24日評審為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德江縣人民醫院率先提出“決不讓患者帶著遺憾出院”的口號,令醫界同行刮目相看。他們的信念是:隨著醫療行業競爭的加劇,服務領域將是最后的戰場。誰贏得了服務,誰就贏得了百姓的口碑、就贏得了市場。
德江縣人民醫院
2012年4月,有一位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在重慶西南醫院醫治數月,始終呈植物人狀態,家屬無奈只得為患者辦理了出院手續。在回家途中經過德江縣城時,家屬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病人送到德江縣人民醫院神經科繼續醫治。德江縣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外四科(神經外科)主任陸治強了解患者的病情后,采取藥物與“親情呼喚”的方式進行治療。了解到患者喜歡聽音樂,他弄來一臺播放機,自掏腰包買來碟片,每天反復播放患者平時喜歡聽的歌曲。有人勸他:大醫院都沒能治好的病人,你就不要枉費功夫了。陸治強卻說:只要是病人,我就要對他負責;只要有一線的希望,就要盡最大的努力救治。令人想不到的是,3個月后,這名患者竟然奇跡般地蘇醒了!
德江縣人民醫院的領導認為,在軟硬件設備日漸完善的情況下,醫院服務也應跟隨社會發展的步伐向前邁進,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即對病不對人)轉變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即既對病又對人)。說白了,就是要以人為本;而對農民來說,治好病、少花錢,就是看得見的、最實在的以人為本。
一位50多歲的黃姓病人,患慢性結腸炎,到很多醫院治療過,但都沒能治好。這位黃姓患者的家屬不知從哪里打聽到德江縣人民醫院業務院長、內一科主任蘇俊在治療胃腸方面“有一手”,就住進德江縣人民醫院,指定要蘇俊看病。蘇俊翻看了患者在其他醫院治療的資料之后,決定以中西結合的方式對黃姓患者進行治療??紤]到患者家住農村,近一年來為治胃病已花光了積蓄,他開好藥,讓家屬把患者和藥帶回去,按他的囑咐按時服用。為了便于掌握患者的情況,他每隔3天,定時給患者黃某打電話,告訴他服藥期間,哪些東西不能吃、哪些東西不宜多吃等。
兩個月后,患者黃某康復了。黃某花了上萬元,輾轉幾家醫院沒治好的胃病,在德江縣人民醫院,僅花了數百元,就把病給治好了,他十分感動,拎著公雞和雞蛋特地從老家趕到德江縣人民醫院感謝蘇俊。蘇俊推辭不過,買了兩箱蘋果和一箱牛奶回饋黃某。
多年來,德江縣人民醫院始終堅持“病人就是親人”的服務宗旨,建立急診綠色通道,檢查結果報告限時出具,通過改善就醫環境、改善服務態度,充分尊重病人權益等措施,為病人營造“家”的感覺:護理工作--堅持開展“五個一”活動,即一張笑臉、一句問候、一杯熱水、一束鮮花,一張意見征詢卡,使患者一走進德江縣人民醫院就有一種溫馨感。承諾服務--認真檢測,不錯發一份報告;精心診斷,不輕視每一個病人;認真查對,不錯發一片(針)藥等七項承諾,并將這些內容公開上墻、接受監督。
德江縣人民醫院讓患者攜病痛來,帶著健康和滿意而歸的優質服務舉措,得到了德江及周邊地區百姓的廣泛贊譽與口碑,醫院門診量、住院量等都大幅度提升,獲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結合的方式對黃姓患者進行治療。考慮到患者家住農村,近一年來為治胃病已花光了積蓄,他開好藥,讓家屬把患者和藥帶回去,按他的囑咐按時服用。為了便于掌握患者的情況,他每隔3天,定時給患者黃某打電話,告訴他服藥期間,哪些東西不能吃、哪些東西不宜多吃等。
兩個月后,患者黃某康復了。黃某花了上萬元,輾轉幾家醫院沒治好的胃病,在德江縣人民醫院,僅花了數百元,就把病給治好了,他十分感動,拎著公雞和雞蛋特地從老家趕到德江縣人民醫院感謝蘇俊。蘇俊推辭不過,買了兩箱蘋果和一箱牛奶回饋黃某。
多年來,德江縣人民醫院始終堅持“病人就是親人”的服務宗旨,建立急診綠色通道,檢查結果報告限時出具,通過改善就醫環境、改善服務態度,充分尊重病人權益等措施,為病人營造“家”的感覺:護理工作--堅持開展“五個一”活動,即一張笑臉、一句問候、一杯熱水、一束鮮花,一張意見征詢卡,使患者一走進德江縣人民醫院就有一種溫馨感。承諾服務--認真檢測,不錯發一份報告;精心診斷,不輕視每一個病人;認真查對,不錯發一片(針)藥等七項承諾,并將這些內容公開上墻、接受監督。
德江縣人民醫院讓患者攜病痛來,帶著健康和滿意而歸的優質服務舉措,得到了德江及周邊地區百姓的廣泛贊譽與口碑,醫院門診量、住院量等都大幅度提升,獲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