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縣人民醫院醫共體工作引起新華社記者關注
德江縣人民醫院醫共體工作引起新華社記者關注
9月14日,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在市合醫辦、縣委宣傳部、縣衛計局、縣合醫局等部分負責人的陪同下到德江縣人民醫院桶井分院采訪醫共體工作。
記者一行認真聽取了德江縣人民醫院院長張永紅、桶井分院副院長王軍就醫共體建設模式、運行機制和取得成效的介紹,現場采訪了部分醫務人員和住院患者。
桶井鄉貧困發生率達44%,貧困人口1.2萬余人,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如何解決困難群眾看病貴、看病難,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重要課題。
今年3月份,德江人民醫院與桶井鄉衛生院建立醫療服務共同體(簡稱“醫共體”)聯合醫療的長效工作機制,著力探索醫療服務均等化,提高衛生院的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方便群眾看病就醫,讓群眾共享健康“紅利”,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通過醫共體的建設,兩家醫院成為實實在在一家人,共同建設、共享成果,成為緊密的服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發展共同體。
發生兩個轉變:一是職工思想觀念轉變;二是服務模式轉變。
解決了三個不該:一是不該到上級醫院治療的疾病在鄉鎮衛生院得到治療;二是節約了患者不該多花的費用;三是充分利用了鄉鎮衛生院不該閑置的醫療資源。
實現四個提升:一是醫院形象提升;二是服務能力提升;三是管理水平提升;四是群眾滿意度提升。
解決鄉鎮醫療存在的五個問題:一是解決鄉鎮衛生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二是解決留不住人才的問題;三是解決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四是解決群眾看不起病的問題;五是解決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的問題。
張永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方便老百姓就近就醫,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在全縣決戰脫貧攻堅中有所作為,這是我們醫療機構的一種責任擔當。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把桶井鄉衛生院建設好、發展好。
張永紅說,建立醫共體的目的就是激活基層,強基層,讓基層衛生院自身強起來,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方便老百姓看病就醫。
據了解,此前,德江縣人民醫院“醫共體”工作已得到了省市媒體高度關注,貴州日報、銅仁日報等省市媒體對其經驗和做法進行了重點宣傳報道。
(張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