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觀嬋:用青春書寫生命的感動
1997年,張觀嬋中專畢業后,進入德江縣人民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自參加工作以來,張觀嬋視醫院為家,視病人為親人。工作15年來,她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雷鋒精神。
張觀嬋的丈夫在鄉下工作。她生下孩子后,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扎實的基本功、強烈的責任感,讓張觀嬋成為了科室的骨干。2007年8月,醫院成立內三科(傳染科),根據院里的安排,張觀嬋被調整到內三科工作。原科主任和護士長很是舍不得,但以大局為重,最終張觀嬋還是調整到內三科工作。
“謝謝各位領導的信任,哪兒需要我,我就留在哪兒。”張觀嬋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這么多年來,她真正做到情為病人所系,哪個病人的靜脈穿刺不好打,哪里的工作最困難,哪張床位的病人最重,護理量最大,哪里就有一個忙碌的身影。
每天都目睹傳染病人承受身體病痛和世人偏見的雙重折磨,張觀嬋在心底暗下決心:盡己所能關愛每一位患者。
一次,一位60多歲的老人,因肺結核咯血入院,住院期間沒有家屬陪護,一天,突然出現大咯血,臉色發紫,眼看就不行了。同病房的人大聲呼救,張觀嬋二話不說沖上前,不顧被血液濺在身上,并把老人的嘴弄開,強行把血塊掏出來,接著又給老人用吸痰器吸出呼吸道的血塊,吸氧、輸液……電話通知家屬,家屬急忙趕到,咯血已經停止。
張觀嬋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安慰和解釋工作,端來溫水給病人擦洗,擦洗干凈后給病人換上干凈的病服。
忙得滿身大汗,但家屬還是提出疑議。病房的患者和家屬都說:“她們太負責任了,我們都感動了。”經過講解,老人的兒子也感動得哽咽了。老人出院的時候,特給科室送來了一面錦旗,他動容地說:“說什么、送什么,都不能表達我的心情,醫院有這樣的醫務人員,是咱們老百 姓的福氣!”去年,醫院收治了兩位HIV陽性的患者被家人遺棄,有一位骨瘦如柴,左側肢體癱瘓,全身皮疹并潰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所有的一切都是護理人員為她做,如:喂水、喂飯、翻身、擦浴、洗頭、清理大小便、肢體功能鍛煉……病人開始幾天情緒很差,還經常把輸液的針頭拔掉,經過張觀嬋精心的護理和安慰,情緒慢慢地穩定。
擔任傳染科的專職護士和帶教老師,張觀嬋的理念是:沒有優秀的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隊。從事護理工作14年來,張觀嬋一直堅持按常規做好護理工作,要求護理人員按規程進行護理技術操作,注重工作的程序化,科學化,堅決杜絕麻痹大意的思想,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勤奮扎實工作。她時刻牢記“以人為本,誠信服務”,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維護病人權益,提高醫院的整體形象全面提升護理質量,在工作中做到服務熱情、周到細致,關心病人、體貼病人。
為了更好地給病人服務,減輕病人的痛苦,苦練基本功,對操作技術精益求精。工作中張觀嬋以身作則,每項工作都能夠善始善終、高標準地完成。面對新進入科室的護士,她不僅從技術上帶教,還從做人的原則,職業道德上言傳身教,將自己多年積累的臨床經驗傳授給她們,使她們不但學到了技術,還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她關注每一位護士的成長和進步,與每一個護士同艱辛、共患難,塑造了同舟共濟、和諧進取的科室。
張觀嬋沒有創造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奇跡,但用青春書寫著生命的感動。用真摯的愛心,為患者拂去滿身的傷痛;將樸素的笑容綻放,為患者增添信心與勇氣;將青春定格在燕尾帽下,用奉獻丈量著生命的長度……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