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肺炎護理常規
【健康有約】小兒肺炎護理常規
一、定義
肺炎系指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癥。以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和肺部固定濕啰音臨床表現,是小兒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冬春季節多見。
二、病因與發病機制
病因: (1)病毒性肺炎。
(2)細菌性肺炎(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
發病機制:致病菌→呼吸道→小支氣管、肺泡、肺間質炎癥→小支氣管管腔狹窄、阻塞、呼吸膜增厚、炎癥滲出物→通氣障礙;換氣障礙→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代償缺氧→呼吸和心率增快→鼻扇和三凹癥→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一系列并發癥及其器官功能障礙。
三、病情觀察要點
1、神志、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的變化。
2、咳嗽的程度和性質。
3、伴隨癥狀,如胸痛、呼吸困難、全身酸痛、惡心、嘔吐及食欲下降。
四、治療原則
1、 積極控制感染。
2、止咳、止喘、糾正低氧血癥。
3、對癥治療,預防并發癥。
五、主要護理問題及相關依據
1.氣體交換受損:與肺部炎癥有關。
2.清理呼吸道無效:與呼吸道分泌物過多黏稠不易排除有關。
3.體溫過高:與肺部感染有關
4.潛在并發癥:心力衰竭、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腸麻痹。
六、主要護理問題的護理措施
1、改善呼吸功能
(1)保持病室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
(2)保持患兒安靜,避免劇烈哭吵,以減輕氧的消耗。
(3)體位 頭高或半臥位,利于呼吸,經常變換體位或多懷抱以減輕肺淤血。
(4)給氧 根據缺氧程度選擇不同方式給氧。
(5)飲食 宜易消化、富含營養;耐心喂養,防止嗆咳;少量多餐,避免過飽影響呼吸。
(6)按醫囑正確使用抗生素。
2、保持呼吸道通暢
(1)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翻身、拍背每2小時至4小時一次。
(2)霧化吸入:每天2次或每8小時一次。
(3)兩歲以下予吸痰,最好在霧化后及喂奶半小時后進行。
(4)大孩子鼓勵有效咳嗽。
(5)保證液體量的攝入,多喂開水,利于痰液排出。
3、維持正常體溫
(1)衣被適宜,高熱四肢厥冷時四肢適當保暖。
(2)每2—4小時測體溫。有高熱時驚厥先兆或有高熱驚厥史,盡快降溫。
(3)體溫大于39℃,予物理降溫,必要時按醫囑予藥物降溫。
(4)加強口腔護理,多飲水,保持皮膚清潔,衣被干燥。
4、密切觀察病情,及時發現病情變化。
(1)若患兒出現煩躁不安、面色蒼白、氣喘加劇并有心率加速(>160~180/次/分),呼吸加快,>60次/分,心音低鈍,奔馬律,頸靜脈怒張,肝臟增大,少尿或無尿,顏面眼瞼或下肢浮腫,若出現前5項即可診斷為心力衰竭,及時通知醫生搶救,應用強心藥物,減慢輸液速度,給利尿藥減輕前后負荷。
(2)若患兒出現煩操或嗜睡、驚厥、前囟隆起、昏迷等神經系統癥狀,則可能并發中毒性腦病,立即報告醫生,遵醫囑予止痙、脫水、利尿等治療,并觀察藥效和副作用。
(3)若患兒出現納差、腹瀉、腹脹、嘔吐、便秘等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癥狀。飲食宜清淡,消化的流質、半流為好,少量多餐。對于嚴重腹脹者可采取肛門排氣,減輕腹脹。
(4)若患兒病情突然加重,出現劇烈咳嗽、煩躁不安、呻吟、呼吸困難、面色發紺、患側呼吸運動受限、呼吸音減低,提示并發膿胸或膿氣胸,應及時配合進行胸腔穿刺或胸腔閉式引流。
七、健康宣教
1、保持居室空氣流通,經常開窗通風,但不要讓風直接對著患兒吹。
2、應讓兒童遠離患病人群,少去或不去公共場所,避免與易感人群接觸。
3、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適當的戶外活動可以增強孩子的抗病能力。
4、穿衣適宜,隨外界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隨時更換潮濕的衣服。
5、合理喂養,及時添加輔食,不偏食,不挑食,多飲水。
6、按時預防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