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醫改 先行先試 縣域“醫共體”的德江樣本
【外媒關注】
深化醫改 先行先試
縣域“醫共體”的德江樣本
銅仁日報記者 楊樹潔 王婷婷
醫改是個難題。
這項民生工程,事關人民福祉。
如何改,才能讓群眾看病就醫少跑路?如何改,才能實實在在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德江縣率先在全市開展縣域“醫共體”模式,為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一個學習和參考樣本。
前不久,市委書記陳昌旭前往德江縣“醫共體”試點桶井鄉衛生院調研,高度肯定德江縣的醫改成果。
“醫共體”的德江樣本何在?為我市乃至全省提供了哪些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建立醫改領導小組
整合資源借力發展
德江縣桶井鄉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距離縣城30余公里,鄉衛生院設備簡陋,技術力量薄弱,醫務人員缺乏,無法滿足當地群眾看病就醫基本要求。
今年初,該縣把桶井鄉作為創新醫改的試點鄉鎮。明確德江縣人民醫院與桶井鄉衛生院,建立醫療服務共同體(簡稱“醫共體”)聯合醫療的長效工作機制,著力探索醫療服務均等化,實現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聯動改革、協同推進、同步完善,整體提高縣鄉兩級醫療服務能力。
該縣明確分管領導牽頭,德江縣人民醫院與桶井鄉衛生院先后成立了“醫共體”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臺《桶井鄉“醫共體”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并由縣人民醫院1名副院長到衛生院擔任院長,1名業務骨干醫生擔任副院長牽頭抓好“醫共體”試點改革。
自今年初提出“醫共體”試點以來,該縣財政已累計投入80余萬元對桶井鄉衛生院門診室、住院部等環境進行全面改造升級,并通過整合縣衛計局、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等部門資源,為桶井鄉配備X光機1臺、彩超機1臺、120急救車1臺、標準病床26套等相關醫療設備,從縣直各醫療機構選派管理人員、業務骨干到桶井鄉衛生院進行指導和坐診。
創新“一體化”管理
服務保障基層醫療
參照該縣人民醫院科室制度進行管理、監督、考核,將桶井鄉所有村衛生室納入“醫共體”一體化建設管理;建立了“醫共體”試點微信群,加強互動交流,形成“師帶徒”關系,著力提升基層衛生院、村衛生室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德江縣人民醫院副院長覃禮忠說:“現在的桶井鄉衛生院,算是我們縣醫院的一 個‘科室’。”他介紹,縣人民醫院派出醫務人員長駐桶井鄉開展工作,“形成‘醫共體’發展后,桶井鄉衛生院和縣人民醫院就是魚水關系,唇齒相依。”“解決老百姓看病難,服務患者群眾,盡心盡力為群眾就醫提供全方位保障,‘醫共體’發展是促進醫改的一個很好的嘗試。”覃禮忠說。
試點以來,桶井鄉衛生院在人才隊伍、醫療設備和服務水平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輻射示范作用不斷增強,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推行“一站式”服務
讓群眾共享健康“紅利”
“通過建立‘醫共體’機制,進一步提升了我院的醫療水平,一般病痛鄉衛生院都能解決,真實方便了貧困群眾看病就醫。”桶井鄉衛生院院長王軍說。
桶井鄉衛生院通過“醫共體”改革,全面推行“先診療、后付費”普惠就醫模式,對所有在鄉衛生院診療的桶井籍群眾,一律實行“先診療、后付費”,結合醫療扶貧工作,對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困戶實行特惠,在鄉衛生院看病住院的,不設起付線,報銷比例分別提高5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剩佘部分由民政按政策兜底后,進入非醫療救助環節。
創新“一站式”服務模式,與縣扶貧辦、合醫、民政、計生等部門形成無縫對接,將政務服務窗口延伸至鄉衛生院,患者可直接在鄉衛生院完成所有報銷結算,通過“一站式”服務,讓群眾看病就醫少跑路。切實打通群眾就醫“最后一公里”。
據悉,2016年3至6月桶井鄉衛生院住院人數為130人次,門診5418人次,業務收人達35萬元,2017年實行“醫共體”以來,3至6月住院數達432人次,門診達6736人次,業務收人達68萬元;住院人次同比增長232%;門診人次同比增長24.3%,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4.8%。住院群眾滿意度達100%。
健康是永恒的話題,醫療改革仍在路上。德江縣先行先試,將縣域“醫共體”打造成更加緊密的服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為全市醫改提供更多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