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縣人民醫院創新“醫共體”發展模式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
【外媒關注】
來源:銅仁日報 記者 楊樹潔 王婷婷
在新一輪醫改中,德江縣首創縣域“醫共體”模式,以創新運行機制為核心,著力探索醫療服務均等化,打造新型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力爭“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在這場醫改中,德江縣人民醫院勇當先鋒,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協同該縣桶井鄉衛生院,創新“醫共體”發展模式,切實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
縣域“共同體”看病不再難
過去一年里,德江縣桶井鄉玉竹村村民安明河,因皮膚感染,一度面臨看病難,多跑路的境況。隨著縣域“醫共體”出現,他的求醫路峰回路轉。
前不久,在桶井鄉衛生院,記者遇到了正在住院治療的安明河,64歲的安老一年前患上皮膚真菌感染,去年,在外務工的女兒將安老帶往重慶治病,從該縣到往重慶,大醫院看病貴且不說,就診排隊、提前預約更是常態,父女倆僅去過一次,三天時間,路費和醫藥費花了近3000元,而隨著季節更替安老病癥不時復發。
“子女都在外面打工,上次帶我去看病,貴得很,近來又寄錢叫我去,我一個人更不愿意跑那么遠。”斷斷續續,安老只是吃藥控制,嚴重時到縣城醫院打針輸液。
“三伏天”的到來,安老渾身瘙癢愈發嚴重,無奈之下選擇前往本鄉衛生院住院。
住院近兩周,安老的病癥得到有效控制,醫療總費用1058.75元,經過報銷自付73.04元。 “一進來就發現衛生院變化好大,醫療設施到位,醫院干凈整潔,最重要的是醫生還真的給我‘止住癢’嘞,住院快兩個星期了,花費不到百元。”安老向記者夸贊衛生院好。
其實,安老的幸運,并不是個案。在新一輪醫改中,德江縣緊抓綜合醫改試點的契機,首創縣域“醫共體”。“醫共體”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資源,建立責任共擔、利益共享、協同發展機制,推進分級診療,為縣域內居民提供連續、協同的“預防、治療、康復”服務。
通過組建縣域“醫共體”,促進了德江縣級醫療機構,加大對鄉鎮衛生院技術幫扶力度,提高鄉鎮衛生院診療水平,引導住院病人向基層衛生院流動;提高縣級醫院診療水平,實現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以上的醫改目標。
德江縣人民醫院派駐桶井鄉衛生院的院長覃禮忠說:“可以形象地說,現在的桶井鄉衛生院,算是我們縣醫院的一個‘科室’。”
全面推廣分享“健康紅利”
醫改?怎么有效解決多頭辦醫、多頭管醫,一直是醫療行業發展存在的弊端。
通過近一年的時間,德江縣以首創縣域“醫共體”模式,使桶井鄉衛生院成為全市醫改試點一個成功的典型案例。
今年初,德江縣結合桶井鄉實際情況,開展醫療幫扶,通過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共同體(簡稱“醫共體”),建立了醫療聯合長效工作機制,不斷推進桶井鄉醫療衛生縱深發展。
“醫共體”的建立起包含有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財務管理、設備管理、質量管理、后勤管理、信息化支持等部門組成的醫共體組織架構,整合縣鄉村人、財、物等資源,以業務、技術、管理、資產為紐帶,將縣、鄉、村醫療服務聯為一體,構建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格局。
德江縣人民醫院勇當先鋒,迅速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協同桶井鄉衛生院探索創新發展“醫共體”模式。
通過開展“醫共體”,兩院成立了“醫共體”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桶井鄉“醫共體”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并參照縣人民醫院科室制度進行管理、監督、考核,并將桶井鄉所有村衛生室納入“醫共體”一體化建設管理。
與此同行,該院進一步全面推行“先診療、后付費”普惠就醫模式,對所有在鄉衛生院診療的桶井籍群眾,一律實行“先診療、后付費”,結合醫療扶貧工作,對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困戶實行特惠。在鄉衛生院看病住院的,不設起付線,報銷比例分別提高5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 點,剩佘部分由民政按政策兜底后,進入非醫療救助環節。
這一舉措,讓群眾實實在在地共享到了“健康紅利”。
家住桶井鄉高井村村民安江海,因慢性支氣管炎住院6天,入院時未交一分錢,出院后醫療總費用813.68元,經過報銷,自付醫藥費42.18元。
據悉,自“醫共體”實施以來,桶井鄉衛生院2016年3月至6月住院人數為130人次,門診5418人次,業務收人達35萬元;2017年推行醫共體以來,3月至6月住院人數達432人次,門診達6736人次,業務收人達68萬元;住院人次同比增長232%;門診人次同比增長24.3%,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4.8%。住院群眾滿意度達100%。
保障醫療質量優化就醫環境
一年前,“環境小、設備舊、服務差”還是桶井鄉群眾給予鄉衛生院最真實的評價。
一年后,桶井鄉衛生院面貌煥然一新,實現了當地群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心愿。
完善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就醫環境,提升醫務人員服務水平,是當地貧困群眾最幸福的企盼。
“開展‘醫共體’,我院來到桶井鄉衛生院做了很多事情,首先做的就是改善醫院環境,其次再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縣醫院駐桶井鄉衛生院的院長覃禮忠解釋道,為了改善其整體環境,當地縣政府、縣醫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據悉,德江縣政府累計投入80余萬元對桶井鄉衛生院門診室、住院部等環境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通過整合縣衛計局、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等部門資源,為桶井鄉衛生服務院配備X光機1臺、彩超1臺、120急救車1臺、標準病床26套等相關醫療設備。
隨后,從縣直各醫療機構選派管理人員、業務骨干到桶井鄉衛生院進行指導和坐診,確保鄉衛生院隨時有3名以上縣管醫院醫師專家坐診。先后派駐德江縣人民醫院一名副院長到鄉衛生院擔任院長,一名業務骨干醫生擔任副院長,再派業務骨干醫生1名,執業醫 師1人,副主任醫生2人,護師1人,幫扶醫師5人;縣中醫院也派駐護師1人、中醫執業醫師1人,有力提升了診療服務水平。
如今,走進桶井鄉衛生院,新刷的墻體處理完畢,首見中醫和西醫兩棟醫用樓;進入門診樓看見,各科室已新增辦公用具,手術室新增手術無影燈一臺,另增加有醫務人員宿舍;住院部新增床位30張,且每個病房均有空調、電視機等配置。
“以前哪個愛到這里住院,環境差,醫療水平也不得行,都是往縣里跑,大病還要跑得更遠些,現在好了,衛生干凈,一般的小病小痛衛生院都能醫好。”58歲安高成樂呵道。
開通“一站式”服務群眾少跑路
“以前在外面打工時,去大醫院看病不是排隊就是要提前預約,報銷程序也麻煩得很,回老家后,住院不花錢,出院直接還可以在這里全部報銷。”家住桶井鄉玉竹村村民蔡琴芬說道。
為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村貧困人口大病費用報銷比例,德江縣建立完善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報機制,方便農村貧困群眾報銷。
在桶井鄉衛生院,記者看見,住院部一樓設有專門的“一站式”服務窗口,該縣已將政務服務窗口延伸至鄉衛生院,與當地縣扶貧辦、合醫、民政、計生等部門形成無縫對接,患者可直接在桶井鄉衛生院完成所有報銷結算。
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務,惠民利民,切實讓群眾看病就醫少跑路。
其中,德江縣桶井鄉村民安明全,因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住院8天,醫療總費用951.75元,進 行“一站式”服務報銷,自付醫藥費49.09元。
“縣域‘醫共體’,鄉里群眾看病不再困難,一般病痛鄉衛生院都能解決,實行的‘一站式’服務報銷,真實幫扶到貧困群眾看病就醫。”桶井鄉衛生院院長王軍如是說。
據悉,在下一步的發展中,德江縣人民醫院將協同桶井鄉衛生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基層首診。通過組建簽約醫生團隊(團隊由縣級以上醫院醫師與衛生院的醫務人員組成),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轄區老年人、慢性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重點人群,提供約定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服務,讓群眾少生病;落實上級醫院下轉病人的康復和隨訪等,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推動基層首診制度的落實,探索提供差異性服務、分類簽約、有償簽約等多種簽約服務形式,滿足居民多層次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