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白癜,白駁風,白斑風,皮膚白斑)
- 掛號科室:
- 發病部位:皮膚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癥狀:額部白斑 色素性皮損 色素脫失 皮膚硬化 色素異常
白癜風癥狀診斷
一、癥狀
白癜風皮膚顯示表皮黑素細胞及黑素顆粒明顯減少或缺如。基底層多巴染色陽性的黑素細胞減少或消失。
二、體征
世界各民族中男女均可發病,發病率隨地區、人種膚色而異,一段膚色越深發病越多,如美國不足1%,而印度高達4%,我國患病率在0.1%~2%。性別無明顯差異,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以青少年好發,發病年齡在20歲以內者約占半數。
全身各部位皮膚均可發病,皮損為局部色素脫失斑,常為乳白色,也可為淺粉色,表面光滑無皮疹。白斑境界清楚,邊緣色素較正常皮膚增加,白斑內毛發正常或變白。病變好發于受陽光照曬及磨擦損傷部位,如面部、上腿部、頸部、前臂伸側及手背部、腰腹及骶尾部、腋下及陰部、肘膝關節等均為好發部位,病損多對稱分布。
白斑還常按神經節段(或皮節)分布而呈帶狀排列,此類為單側發病。除皮膚損害外,口唇、陰唇、龜頭及包皮內側粘膜也常受累。白斑可泛發全身,但視網膜、脈絡膜及軟腦膜的黑素細胞不受累。有時日曬后白斑區可有色素再生;而冬季時白斑中心或邊緣又有色素減退。又約20%患者的白斑對紫外線高度敏感,日曬后白斑快速發展。機械性刺激,如針刺、搔抓、對皮膚的壓力(緊身衣、疝托等)及其他局部刺激,如燒傷、感染、曬傷、凍傷、放射線等可使患者的正常皮膚發生白斑,或使原有的白斑擴大,甚或泛發全身的同形反應。白斑數目不定,可很少變化或自行消退,但多數病例表現為白斑逐漸增多、擴大,相鄰白斑融合為不規則的大片狀,甚至泛發全身。
本病多無自覺癥狀,少數患者在發病前或同時有患部局部的瘙癢感。白癜風常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惡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異位性皮炎、斑禿等。
本病為后天發生,各年齡均可發病,有新生兒發病的報告。經過遲緩,亦可進行性發展,兒童早期發病者可自愈。
皮損處表面溫度可增高,汗液增多。常并發于糖尿病、惡性貧血、自身免疫病、甲狀腺病、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
典型白癜風易于診斷。
三、分類
既往白癜風的分型比較亂,臨床上常按照白斑的形態、部位、色素脫失的不同程度等分成許多不同的分型。1994年全國色素病組討簍制定的白癜風臨床分型(草案),將白癜風統一分為二型、二類、二期。
1.二型
1).尋常型
①局限性:單發或群集性白斑,大小不一,局限于某一部位。
②散發性:散在、多發性白斑,往往對稱分布,白斑總面積不超過體表面積的50%。
③泛發性:多由散發性發展而來,白斑多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片而累及體表面積的50%以上,有時僅殘留小片島嶼狀正常膚色。
④肢端性:白斑初發于人體的肢端,如面部、手足指趾等部位,而且主要分布在這些部位,少數可伴發軀體的泛發性白斑。
2)、節段型:
白斑為1片或數片,沿某一皮神經節段支配的皮膚區域走向分布,一般為單側。
二類
1.完全性白斑白斑為純白色或瓷白色,白斑中沒有色素再生現象,白斑組織內黑素細胞消失,對二羥苯丙氨酸(DOPA)反應陰性。
2.不完全性白斑白斑脫色不完全,白斑中可見色素點,白斑組織內黑素細胞數目減少,對二羥苯丙氨酸反應陽性。
2.二期
臨床分期:白癜風臨床分為兩期,進展期和穩定期。
1).進展期
所謂進展期就是指白斑不斷擴大,而且有新發白斑,同形反應陽性(就是外傷或其他皮膚病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白斑)。進展期白斑增多,原有白斑逐漸向正常皮膚移行、擴大,境界模糊不清;可常見到由于外用藥物的強烈刺激而使白斑擴大;不少患者還可因遭受機械性刺激如壓力、摩擦(如緊身衣、過緊的胸罩、腰帶、月經帶、疝托等)使原先正常的皮膚發生白斑,或促使原來白斑擴大而出現同形反應現象。其他形式的局部刺激,如燒傷、曬傷、凍傷,放射線照射與感染等也可有此反應,甚至因該反應而使皮損泛發全身。
2).穩定期
穩定期白斑停止發展,境界清楚,白斑邊緣色素加深。此期白斑不會因外涂藥水或機械性刺激而出現同形反應現象,因此可選用有光敏作用的刺激性較大的外涂藥物,促使穩定期白斑向好轉期轉化。在好轉階段,白斑境界清楚,邊緣色素加深,并出現色素帶,后者逐漸向白斑中央滲入而使白斑內縮,或在白斑中出現毛孔周圍散在或島嶼狀的色素區,白斑的數目也隨之逐漸減少。
四、中醫病機和辨證
1.中醫認為,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搏結于肌膚,以致局部氣血失和,發生本病,或因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等原因所致。
2.中醫辨證分型
(1)滯血瘀型:
主證:頭面及軀干白色斑片,形狀不規則,無炎癥及皮屑。精神憂郁或急躁,舌質淡或淤血、苔薄白,脈緩。
辨證:風邪襲腠,氣血失和。
(2)腎陰虛型:
主證:無固定好發部位,可局限或泛發,白斑邊界清楚,白斑內毛發多變白,頭昏耳鳴、腰膝酸軟,面色無華、舌苔薄、舌胖有齒痕、脈細弱。
辨證:肝腎陰虛、風邪乘位搏于肌膚。
白癜風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發病原因尚欠清楚。近年來的研究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遺傳學說
有研究認為白癜風可能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皮膚病。國外作者統計30%患者有陽性家族史,發現單卵雙生子中兩個均發病。國內報道陽性家族史為3%~12%,較國外報道低。
2.自身免疫學說
自身免疫學說與白癜風的發病關系日益受到重視。許多學者注意到患者及其家族成員中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比率較高,常見的有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退、糖尿病、慢性腎上腺機能減退、惡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惡性黑色素瘤等。而白癜風患者的血清中,有人檢出多種器官的特異性抗體,如抗甲狀腺抗體、抗胃壁細胞抗體、抗腎上腺抗體、抗甲狀旁腺抗體、抗平滑肌抗體等,而且檢出率明顯高。另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白癜風發病率較一般人群高10~15倍。近來又發現白癜風病人有抗黑素細胞表面抗原的抗體,稱為白癜風抗體,其滴度與患者皮膚色素脫失程度有關,滴度隨皮損面積擴大而增加,還發現患白癜風的動物也有類似現象,提出該病是黑素細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ehl(1977)發現在進行期白斑邊緣有單核細胞聚集,侵入真皮表皮交界處,由破壞的基底膜進入表皮,使該處的黑素細胞及黑素缺如,認為本病可能是遲發超敏反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內服或外用皮質激素,特別是不按皮節分布的皮損療效較好,也間接證明本病的免疫機理。
3.精神與神經化學學說
許多臨床學家發現精神因素與白癜風的發病密切相關,據估計約2/3的患者在起病或皮損發展階段有精神創傷、過度緊張、情緒低落或沮喪。緊張可致兒茶酚胺類增高,如腎上腺素可直接影響脫色;應激也可使ACTH分泌增加,導致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動員糖和游離脂肪酸,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間接刺激大腦的L-色氨酸增加,使大腦5-羥色胺合成增加,而5-羥色胺的代謝產物為褪黑素,褐黑素受體活動過度在白癜風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褪黑素受體活動過度可增加茶堿酶的活性,這些酶抑制黑素生化,但后期又使其生代活化,導致黑素代謝的毒性中間產物在黑素細胞內蓄積,使黑素細胞死亡,最終引白癜風。有學者觀察到白斑處神經末梢有退行性變,而且變化程度似與病程有關,這種現象也支持神經化學學說。
4.黑素細胞自身破壞(self-destruction of melanocytes)學說
白癜風的基本病變是表皮黑素細胞部分或完全喪失功能。Lerner1971年提出這一學說。認為白癜風是因其表皮黑素細胞機能亢進,促之耗損而早期衰退,并可能是由于細胞本身合成的毒性黑素前身物質的積聚所致。實驗證明某些化學物質對黑素細胞有選擇性的破壞作用,使皮膚脫色,這些物質多屬取代酚類化學物質的脫色劑,如氫醌單苯醚、氫醌、敘丁酚、雙氧水等,都對皮膚與毛發有脫色作用。白癜風近年來發病有所增加,可能與工業的發展,接觸這類化學物質的機會增加有關。
5.微量元素缺乏學說
有人提出體內銅含量降低與白癜風發病有關,但測定患者血清與毛發的銅含量似乎與一般人群無顯著性差異,有關微量元素學說有待進一步研究。
6.其他因素
外傷包括創傷、手術、搔抓等可誘發白癜風。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等,可伴發白癜風。日光曝曬易發生白癜風。
白癜風的發病學說較多,且均有一定依據,但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目前認為其發病是有遺傳因素,又在多種內、外因子作用下,免疫功能、神經與內分泌、代謝功能等多方面機能紊亂,致使酶系統的抑制或黑素細胞的破壞或黑素形成的障礙,而致皮膚色素脫失。
當精神過于緊張時腎上腺素消耗增多,則多巴主要合成腎上腺素,因而黑素合成減少。
白癜風患者血液及皮膚中銅或銅藍蛋白水平降低,導致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因而影響黑素的代謝。
此外某些化學物質和光感性藥物亦可誘發本病。
(二)發病機制
白癜風發病機制可能是損害局部表皮真皮交界處黑素細胞內酪氨酸酶功能喪失,使酪氨酸氧化為多巴受阻,從而使黑素的形成發生障礙。
中醫認為,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搏結于肌膚,以致局部氣血失和發生本病。
白癜風預防
白癜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白癜風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如果減少白癜風的發病率呢,那么就要做好預防白癜風,預防工作很重要,怎么才算是做好白癜風的預防工作呢。首頁做到以下幾點:
1、減少污染食品的攝入,糾正偏食,堅持正餐,制定科學的膳食食譜,保持全營養素的供應對少兒尤為重要。同時,蔬菜水果應反復沖洗后食用,時間允許可先用凈水浸泡15~30分鐘,再沖洗后食用,能削皮的水果要削皮。
2、減少有害氣體的吸入,晨練或運動時選擇空氣清新的場所。
3、注意勞動防護。做好勞動防護,減少直接接觸化工原料、油漆涂料、重金屬鹽類有害物。
4、注意房屋裝修造成的污染。裝修材料中含有甲醛、氨氣、苯等系列有毒物質,其地面磚、大理石中還含有放射性物質,可造成人體多系統多臟器損傷。房屋裝修后應通風三個月后遷居,入住后也要保持經常性通風,有條件應做環保監測。
1、貧血痣
鑒別標準:自幼發病,多見于顏面,為淺色斑,刺激摩擦局部不發紅,而周圍皮膚發紅。
2、白色糠疹
鑒別標準:系真菌感染所致,治療后可出現白斑,但數目不多,形小,非純白色。
3、體糠疹
鑒別標準:多為鱗屑性減色斑,周圍無色素加深的暈輪。
4、花斑癬
鑒別標準:損害發生于后發際、前腦、后背、上肢,為淡白色圓或橢圓形斑,邊界不清,表面有細鱗屑,真菌檢查陽性。
5、白化病
鑒別標準:為先天性非進行性疾病,常有家族史,周身皮膚、毛發缺乏色素,兩眼虹膜透明,脈絡膜色素消失而易區別。
6、麻風白斑
鑒別標準:呈不正形,為不完全性色素減退斑。邊界不清,感覺消失,有麻風其他癥狀。
7、二期梅毒白斑
鑒別標準:發生于頸項,色不呈純白,梅毒血清反應陽性。
1.多食:動物肝、腎、鮮蛋類、鮮豆腐、豆類、瘦肉、新鮮蔬菜、甘蔗、生葵花子、黑芝麻、核桃。
2.多吃一些含有酪氨酸及礦物質的食物,肉(牛、兔、豬瘦肉)、動物肝臟、蛋(雞蛋、鴨蛋、鵪鶉蛋)、奶(牛奶、酸奶)、菜(新鮮蔬菜、以及蘿卜、茄子、冬筍、黑木耳、海帶等)豆(黃豆、豌豆、綠豆、黑豆、等豆制品)、花生、黑芝麻、核桃、螺、蛤等貝殼類食物。
1.禁煙戒酒。避免繼續危害人體免疫功能對皮膚產生損傷性的刺激。
2.禁用維生素C藥物或含維C的食物。維C對皮膚色素有脫失作用,含維C豐富的食物應盡量少吃(如柑橘、草莓、山楂、菠蘿、橙子、果汁、檸檬、彌猴桃、李子、杏、話梅、酸蘋果、酸葡萄、西紅柿等)。
3.忌食蔥、蒜、魚、蝦、羊肉、竹筍、咸菜、辣椒、酒類。不宜吃菠菜,因菠菜含大量草酸,易使患部發癢。
4.病人不宜多食櫻桃。櫻桃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C在黑色素的代謝過程中,能使黑色素的生成被中斷,加重白駁風的病情。
5.忌食鮮棗、山楂、獼猴桃、柚子等。兒童都喜歡吃水果,要清楚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也屬于飲食禁忌。
無花果葉
取成熟的鮮無花果,每天空腹吃3個;另取鮮無花果葉100克,水煎,濃縮成30毫升。用棉球蘸擦涂白癜風處,同時曬太陽10~20分鐘。
前蘇聯科學家從無花果葉子中分離出一種光敏性物質,能使皮膚在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色素,從而起到治療白癜風的作用。無花果為??浦参餆o花果的果實。其果汁含微量元素銅和抗癌成分。
硫磺豆腐
用硫磺2克研成極細末,摻入豆腐半斤中,臨睡前1次吃完。連吃2周。
硫磺,為天然硫磺礦石,勿用提純的硫磺。有溫陽緩瀉,排毒養顏的作用。與豆腐同吃防其上火,豆腐所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有營養皮膚的作用。在食用前要注意存在個體差異問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白癜風的治療同時咨詢醫生是否適用于個人,以免引起嚴重的副作用。
白斑補腎湯
補骨脂酒
補骨脂屬于中醫補腎助陽藥。含香豆精衍生物,有感光性,內服或外涂皮膚,經日光或紫外線照射,可促使局部皮膚色素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