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宮頸炎(慢性子宮頸炎)
- 掛號科室:
- 發病部位:子宮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人群:女性
- 典型癥狀:腰骶疼痛 月經失調 白帶增多 女性不孕 下腹痛
一、癥狀:
1.白帶增多:
有時為慢性子宮頸炎的唯一癥狀。通常為粘稠的粘液或膿性粘液。有時分泌物中可帶有血絲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觸性出血。由于白帶的刺激可引起外陰瘙癢。
2.疼痛:
下腹或腰骶部經常出現疼痛,有時疼痛可出現在上腹部、大腿部及髖關節,每于月經期、排便或性生活時加重,尤其當炎癥向后沿子宮骶韌帶擴展或沿闊韌帶底部蔓延,形成慢性子宮旁結締組織炎,子宮頸主韌帶增粗時疼痛更甚。每觸及子宮頸時,立即引起髂窩、腰骶部疼,有的患者甚至可引起惡心,影響性生活。
3.膀胱及腸道癥狀:
慢性子宮頸炎可通過淋巴道播散或直接蔓延波及膀胱三角區或膀胱周圍的結締組織,因而膀胱一有尿液即有便意,出現尿頻或排尿困難癥狀,但尿液清澈,尿常規檢查正常。有些病例,炎癥繼續蔓延或經過連結子宮頸及膀胱三角區、輸尿管的淋巴徑路,發生繼發性尿路感染。成年婦女的慢性腎盂腎炎發生率比男性多數倍,可能與此情況有關。
腸道癥狀的出現較膀胱癥狀為少,有的患者在大便時感到疼痛。
4.其他癥狀:
如月經不調、痛經、盆腔沉重感、不孕等。
二、診斷標準:
因慢性宮頸炎的癥狀常為其他婦科病所掩蔽,故多在例行婦科檢查時始發現。通過窺器視診可見宮頸有亮紅色細顆粒糜爛區及頸管分泌膿性粘液樣白帶,即可得出診斷。
三、分類:
慢性宮頸炎在臨床上,可有宮頸糜爛、宮頸肥大、宮頸息肉、宮頸腺囊腫和宮頸管炎幾種,其中宮頸糜爛最為常見。根據宮頸糜爛面的大小,可分為輕、中、重度三種情況:
1.輕度:
糜爛面積占宮頸面積的1/3;
2.中度:
糜爛面積占宮頸面積的1/3~2/3;
3.重度:
糜爛面積占宮頸面積的2/3以上。
一、發病原因
常因急性宮頸炎治療不徹底,病原體隱藏于宮頸黏膜內形成慢性炎癥,多見于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后,病原體侵入而引起感染。慢性宮頸炎的病原體主要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埃希桿菌及厭氧菌。目前沙眼衣原體及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宮頸炎亦日益增多,此外,一些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也已成為常見病原體。
二、發病機制
1、宮頸糜爛(cervical erosion)
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稱為宮頸糜爛。目前,西方國家的婦產科教科書已廢棄宮頸糜爛這一術語,而改稱宮頸柱狀上皮異位(columnar ectopy),并認為不是病理改變,而是宮頸生理變化之一。主要基于以下認識:
(1)顯微鏡下糜爛面為完整的宮頸管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因柱狀上皮菲薄,其下間質透出呈紅色,故肉眼觀似糜爛,并非上皮脫落、潰瘍的真性糜爛。
(2)陰道鏡下表現為原始鱗柱交接部的外移。
(3)正常宮頸間質內存在作為免疫反應的淋巴細胞,宮頸間質內淋巴細胞的浸潤,并非一定意味著慢性宮頸炎。
2、宮頸肥大(cervical hypertrophy)
由于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宮頸組織充血、水腫,腺體和間質增生,還可能在腺體深部有黏液潴留形成囊腫,使宮頸呈不同程度肥大,可達正常宮頸的2~3倍,硬度增加,但表面多光滑,有時可見到宮頸腺囊腫突起。
3、我國將宮頸糜爛分為
病理炎性糜爛及假性糜爛:僅在一些生理情況如青春期、妊娠期婦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宮頸管柱狀上皮增生并外移,可見宮頸外口呈紅色,細顆粒狀,為宮頸假性糜爛,不屬于病理性宮頸糜爛;其他均為炎性糜爛。
根據宮頸糜爛深淺程度分為3型:
1)單純性糜爛:
在炎癥初期,糜爛面僅為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表面平坦。
2)顆粒型糜爛:
隨后由于腺上皮過度增生并伴有間質增生,糜爛面凹凸不平呈顆粒狀。
3)乳突型糜爛:
間質增生顯著,表面不平現象更加明顯呈乳突狀。
根據宮頸糜爛面積大小可將宮頸糜爛分為3度:
A.輕度:指糜爛面小于整個宮頸面積的1/3。
B.中度:指糜爛面占整個宮頸面積的1/3~2/3。
C.重度:指糜爛面占整個宮頸面積的2/3以上。
4、宮頸息肉(cervical polyp)
宮頸管黏膜增生形成的局部突起病灶稱為宮頸息肉,息肉常有蒂自基底部向宮頸外口突出。息肉形成機制不清,可能與局部的慢性炎癥刺激有關。息肉常發生在40~60歲的多產婦女。息肉為1個或多個不等,直徑一般約1cm,色紅,呈舌形,表面光滑或分葉狀,質軟而脆,易出血,蒂細長。根部多附著于宮頸外口,少數在宮頸管壁。光鏡下見息肉中心為結締組織伴有充血、水腫及炎性細胞浸潤,表面覆蓋單層高柱狀上皮,與宮頸管上皮相同。宮頸息肉極少惡變,惡變率<1%,但應注意子宮惡性腫瘤可呈息肉樣突出于宮頸口,應注意鑒別。
5、宮頸黏膜炎(endocervicitis)
病變局限于宮頸管黏膜及黏膜下組織,宮頸陰道部外觀光滑,宮頸外口可見有膿性分泌物,有時宮頸管黏膜增生向外突出,可見宮頸口充血、發紅。由于宮頸管黏膜及黏膜下組織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和結締組織增生,可使宮頸肥大。
6、宮頸腺囊腫(Naboth cyst)
在宮頸糜爛愈合過程中,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將腺管口阻塞;腺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增生或瘢痕形成壓迫腺管,使腺管變窄甚至阻塞,腺體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腫。鏡下見囊壁被覆單層扁平宮頸黏膜上皮。檢查時見宮頸表面突出多個青白色小囊泡,內含無色黏液。若囊腫感染,則外觀呈白色或淡黃色小囊泡。宮頸腺囊腫。
慢性宮頸炎預防
1、預防:
1)講究性生活衛生,適當控制性生活,堅決杜絕婚外性行為和避免經期性交。
2)及時有效地采取避孕措施,降低人工流產。引產的發生率,以減少人為的創傷和細菌感染的機會。
3)凡月經周期過短、月經期持續較長者,應予積極治療。
4)防止分娩時器械損傷宮頸。
5)產后發現宮頸裂傷應及時縫合。
6)定期婦科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宮頸炎癥,及時治療。
2、術前準備:
1)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消毒外陰、陰道,鋪無菌洞巾,復查子宮大小、位置,放置陰道窺器,暴露宮頸,再次消毒宮頸陰道,宮頸鉗鉗夾固定宮頸前唇。
2)子宮探針探子宮方向及宮腔深度,若宮腔內口過緊,可用宮頸擴張器擴張宮頸至小號刮匙能進為止。
3)取鹽水紗布一塊置于陰道后穹隆,以小號刮匙搔刮宮頸管一周,取出紗布將其上積存的宮頸管組織全部裝瓶,固定并作標記。
4)另取鹽水紗布一塊置于陰道后穹隆,順序搔刮宮腔內組織,尤需注意宮角部及宮底部,取出紗布,將其上組織固定于另一小瓶,標記并送病檢。
5)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取下宮頸鉗,再消毒宮頸陰道,取出陰道窺器,術畢。
慢性宮頸炎鑒別
用窺器檢查,可見各種類型病變。重度糜爛組織較脆,易出血,須與早期宮頸癌鑒別。
一、慢性宮頸炎食療方
1.雄烏骨雞1只 蓮肉 白果 粳米各15克胡椒30克
將烏骨雞洗凈,再將上藥放入雞腹內,放砂鍋內煮爛熟后枵腹食用。本方具健脾利濕止帶的功能,適用于脾虛型。
2.韭菜根50克 雞蛋2個白糖50克
同煮湯食,連服數天。具有溫補腎陽,固澀止帶的功能,適用于腎陽虛型。
3.刺莧根30~60克 冰糖適量
將刺莧根洗凈切碎,放砂鍋內煎取汁液,去渣,調入冰糖飲用。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帶的功能,適用于濕熱型。
4.扁豆花9克,椿白皮12克,均用紗布包好后,加水200亳升,煎取150毫升,分次飲用一般1周取效。
5.新蠶砂30克(布包),苡米30克,放瓦鍋內加水適量煎服,每天1次,連服5~7天。
6.鹿茸6克,白果仁30,淮山藥30克,豬膀胱1具。先將豬膀胱洗簦將諸藥搗碎,裝入豬膀胱內,,扎緊膀胱口,文火(小火)踔晾檬歟入食鹽少許調味,藥、肉、湯同服食。
7.杜仲30克(布包),粳米30~60克,同煮櫓啵去藥渣,食粥。每天1劑,連食7~8劑。
二、慢性宮頸炎吃哪些對身體好
1.感染、潰瘍宜吃薺菜、螺螄、針魚、泥鰍、鰣魚、金針菜、油菜、芋艿、綠豆、赤豆、馬蘭頭。
2.瘙癢宜吃莧菜、白菜、芥菜、芋艿、海帶、紫菜、雞血、蛇肉、穿山甲。
3.宜多食滋陰養液之品,如菠菜、小百菜、藕、犁、西瓜、香蕉、葡萄、海參、甘蔗、百合等。
4.宜涼血解毒食物。綠豆、粳米、黃瓜、苦瓜、馬齒莧、綠茶等。
三、慢性宮頸炎不要吃那些食物
1、忌甜膩厚味食物:
過于甜膩的食物如糖果、奶油蛋糕、八寶飯、糯米糕團、豬油及肥豬肉、羊脂、蛋黃,這些食物有助濕的作用,會降低療效果,使病情遷延難治。
2.忌飲酒:
酒屬溫熱刺激食物,飲酒后會加重濕熱,使病情加重。
3.慢性宮頸炎的飲食禁忌
包括忌食辛辣煎炸及溫熱性食物:辛辣、煎炸食物如辣椒、茴香、花椒、洋蔥、芥末、烤雞、炸豬排等;溫熱食物如牛肉、羊肉、狗肉等均可助熱上火,加重病情。
4.忌海腥河鮮發物:
海魚、螃蟹、蝦、蛤蜊、毛蚶、牡蠣、鮑魚等水產品均為發物,不利于炎癥消退。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