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
- 掛號科室:
- 發病部位:子宮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人群:30~40歲女性
- 典型癥狀:月經量多 肚子疼 女性不孕 性交疼痛 尿頻
一、癥狀
1. 痛經:
患者訴說以往月經來潮時并無疼痛,而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出現痛經。可發生在月經前,月經時及月經后。有的痛經較重難忍,需要臥床休息或用藥物止痛。疼痛常隨著月經周期而加重。由于雌激素水平不斷高漲,使異位的子宮內膜增生、腫脹,如再受孕激素影響則出血,刺激局部組織,以致疼痛。如系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更可促使子宮肌肉攣縮,痛經勢必更為顯著。異位組織無出血的病例,其痛經可能由血管充血引起。月經過后,異位內膜逐漸萎縮而痛經消逝。臨床上子宮內膜異位顯著,但無痛經者,占25%左右。婦女的心理狀況也能影響痛覺。
2.月經過多:
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月經量往往增多,經期延長。可能由于內膜增多所致,但多伴有卵巢功能失調。
3.不孕:
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常伴有不孕。不孕與內膜異位癥的因果關系尚有爭論,盆腔內膜異位癥??梢疠斅压苤車尺B影響卵母細胞撿拾或導致管腔堵塞?;蛞蚵殉膊∽冇绊懪怕训恼_M行而造成不孕。但亦有人認為長期不孕,月經無閉止時期,可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的機會;而一旦懷孕,則異位內膜受到抑制而萎縮。
4.性交疼痛:
發生于子宮直腸窩、陰道直腸隔的子宮內膜異位癥,使周圍組織腫脹而影響性生活,月經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5.大便墜脹:
一般發生在月經前期或月經后,患者感到糞便通過直腸時疼痛難忍,而其他時間并無此感覺,為子宮直腸窩及直腸附近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典型癥狀。偶見異位內膜深達直腸粘膜,則有月經期直腸出血。子宮內膜異位病變圍繞直腸形成狹窄者有里急后重及梗阻癥狀,故與癌瘤相似。
6.膀胱癥狀:
多見于子宮內膜異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頻、尿痛癥狀;侵犯膀胱粘膜時,則可發生周期性血尿。
7.腹壁疤痕及臍部的子宮內膜異位癥;
則出現周期性局部腫塊及疼痛。早期癥狀
1)不孕
子宮內膜異位到輸卵管后可能會致使管腔出現堵塞現象。直接導致受精卵無法通行出現不孕。
2).痛經
痛經屬于繼發性痛經。繼發性疼痛就是在出現內膜異位以后,在之前通常沒有疼痛感覺,并嚴重到影響女性正常的生活。
3).月經變多
在月經周期時,發現自己的月經量有明顯的增多情況,月經的經期通常會明顯的延長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癥狀。
4).不孕
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常伴有不孕。
5).膀胱癥狀
通常見子宮內膜異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頻、尿痛癥狀;侵犯膀胱粘膜時,就會出現周期性血尿。
6).性交疼痛
經常出現于子宮直腸窩、陰道直腸隔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導致周圍組織腫脹而影響性生活,月經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7).大便墜
通常出現于月經前期或月經后,患者感到糞便通過直腸時疼痛難忍,而其他時間并無此感覺,為子宮直腸窩及直腸附近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典型癥狀
二、體征
腹膜型內異癥:
腹膜型內異癥(peritonealendometriosis,PEM)是指發生在盆腹腔腹膜的各種內異癥病灶,主要包括紅色病變(早期病變)、藍色病變(典型病變)及白色病變(陳舊病變)。
2.卵巢型內異癥:
卵巢型內異癥(ovarian endometriosis,OEM)可形成囊腫,稱為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內異癥囊腫);根據囊腫大小和異位病灶浸潤程度分為:I型:囊腫直徑<2cm,囊壁有粘連、解剖層次不清,手術不易剝離。Ⅱ型:又分為3個亞型,ⅡA:內膜種植灶表淺,累及卵巢皮質,未達卵巢內異癥囊腫壁。常合并功能性囊腫,手術易剝離。ⅡB:內膜種植灶已累及卵巢內異癥囊腫壁,但與卵巢皮質的界限清楚,手術較易剝離。II C:內膜種植灶穿透卵巢內異癥囊腫壁并向周圍擴展,囊腫壁與卵巢皮質粘連緊密,并伴有纖維化或多房腔。囊腫與盆側壁粘連,體積較大,手術不易剝離。
3.深部浸潤型內異癥:
深部浸潤型內異癥(deep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是指病灶浸潤深度I>5mm,常見于宮骶韌帶、子宮直腸陷凹、陰道穹隆、直腸陰道隔等。其中直腸陰道隔包括兩種情況,一種為假性陰道直腸隔內異癥,即子宮直腸陷凹的粘連封閉,病灶位于粘連下方;另一種為真性直腸陰道隔內異癥,即病灶位于腹膜外,在直腸陰道隔內,子宮直腸陷凹無明顯解剖異常。
4.其他部位的內異癥:
其他部位的內異癥(otherendometriosis,OtEM)可累及消化、泌尿、呼吸系統,可形成瘢痕內異癥及其他少見的遠處內異癥等。
三、診斷
本病多發生在30~40歲婦女,主訴為繼發性漸進性嚴重痛經,應高度懷疑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常伴有不孕,月經過多及性感不快,婦科檢查時子宮略脹大,子宮骶韌帶或子宮頸后壁有結節觸及時,可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內膜樣囊腫存在時,雙合診可觸及一側或雙側囊性或囊實性腫塊,一般在10cm直徑以內,與周圍有粘連感。
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因
1.種植學說(30%):
最早(1921)有人認為,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系子宮內膜碎片隨經血逆流,通過輸卵管進入盆腔而種植于卵巢或盆腔其他部位所致,臨床上在月經期行剖腹探查時可在盆腔中發現經血,且經血中查見子宮內膜,剖宮手術后所形成的腹壁疤痕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種植學說的好例證。
2.漿膜學說(25%):
亦名化生學說,認為卵巢及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系由腹膜的間皮細胞層化生而來,副中腎管是由原始腹膜內陷發育而成,與卵巢的生發上皮,盆腔腹膜,閉鎖的腹膜凹陷,如腹股溝部的腹膜鞘狀突(努克管),直腸陰道隔,臍等,都是由體腔上皮分化而來,凡從體腔上皮發生之組織,均有潛在能力化生成幾乎與子宮內膜不能區分的組織,因而腹膜間皮細胞可能在機械性(包括輸卵管通氣,子宮后位,宮頸阻塞),炎性,異位妊娠等因素刺激下,易發生化生而成異位癥的子宮內膜,卵巢表面的生發上皮因屬原始體腔上皮,更具有分化的潛能,在激素,炎癥的影響下就可分化成胚胎時所能形成的各種組織,包括子宮內膜,卵巢是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中最易累及的部位,用化生學說很易解釋,種植學說不能解釋超越盆腔以外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原因。
3.免疫學說(25%):
1980年Weed等報道,異位內膜周圍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含有鐵血黃素沉著及不同程度的纖維化,他們認為是由于異位內膜病灶做為異物,激活了機體的免疫系統所致,此后,許多學者從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等方面探討內異癥的病因及發病機理。
(一)細胞免疫功能缺陷
(二)體液免疫功能缺陷
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組織發生的理論還有:①淋巴播散學說,認為子宮內膜可經淋巴道播散,先后有人發現宮旁淋巴結及髂內淋巴結中含有子宮內膜組織,但這一學說的弱點在于區域性淋巴結中央很少見到內膜組織,常發部位也不符合正常的淋巴引流;②血流播散學說,根據文獻報道,在靜脈,胸膜,肝實質,腎臟,上臂,下肢等均曾發現過異位的子宮內膜,一些學者認為最大可能是內膜經過血流播散至上述組織,器官而致,且曾在兔肺內引起實驗性子宮內膜異位癥,但有人認為這些情況,雖可能是通過血行播散所致,但局部化生這一因素仍不能排除,因胸膜亦由體腔上皮分化而來,在胚胎期產生胚芽及中腎管時,有可能發生體腔上皮異位于其中,日后組織可化生而在各該部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癥。
不論異位子宮內膜來源如何,其生長均與卵巢內分泌有關,臨床資料可以說明,如此癥多半發生在生育期婦女(30~50歲占80%以上),且常并發有卵巢功能失調,切除卵巢后,則異位內膜萎縮,異位子宮內膜的生長主要依靠雌激素,妊娠期孕激素分泌較多,異位內膜即受到抑制,長期口服合成孕激素如炔異諾酮,造成假孕,亦可使異位內膜萎縮。
病理改變:
內膜由基底部向肌層生長,局限于子宮,故又名子宮腺肌病,異位的子宮內膜常彌散于整個子宮肌壁,由于內膜侵入引起纖維組織及肌纖維的反應性增生,使子宮一致性脹大,但很少有超過足月胎兒頭大者,不均勻或局灶型分布者一般以后壁多見,由于局限在子宮一部,往往使子宮不規則增大,酷似子宮肌瘤,切面可見增生的肌組織亦似肌瘤呈漩渦樣結構,但無肌瘤所具有與周圍正常肌纖維分開的包膜樣組織,病灶中間有軟化區,偶可見到散在的含有少量陳舊積血的小空腔,鏡檢所見的內膜腺體與子宮內膜腺體相同,其周圍由內膜間質所包繞,異位內膜隨月經周期而改變,但分泌期改變不明顯,表示異位的內膜腺體受孕激素影響較小,當受孕時,異位內膜的間質細胞可呈明顯蛻膜樣變,已如上述。
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一種特殊類型,較少見,即異位的內膜僅有內膜間質組織,或子宮內膜侵入肌層后間質組織發展的范圍及程度遠遠超過腺體成分,一般子宮一致性增大,異位細胞散布于肌層或集中在某一區域,色黃,常具有彈性橡皮樣硬度,較肌瘤軟,在切面往往可以看到索狀小蟲樣突起,就可據以確立診斷,異位組織亦可向宮腔發展形成息肉狀腫塊,多發性,表面光滑,蒂寬與子宮肌壁有較大面積的直接連系,并可由宮壁向宮腔或沿子宮血管向闊韌帶內突出,向宮腔突出者致成月經過多甚或絕經后流血;向闊韌帶突出者可經婦科雙合診查出,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癥可有肺播散,甚至在切除子宮數年后還能發生,由于這種特點,有人認為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低底惡性的肉瘤。
內膜侵犯子宮以外的組織(包括由盆腔侵犯子宮漿膜層的異位內膜)或器官,常累及多個器官或組織。
卵巢為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最常發生的部位,占80%,其次為子宮直腸窩之腹膜,包括子宮骶韌帶,子宮直腸窩前壁相當于陰道后穹窿部位,子宮頸后壁相當于子宮頸內口處,有時異位內膜侵犯直腸前壁,使腸壁與子宮后壁及卵巢形成致密粘連,術中很難分離,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也可侵入直腸陰道隔而在陰道后穹窿粘膜上形成散在的黑紫色小點,甚至可形成菜花樣突起,酷似癌瘤,經活檢才能證實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此外如前所述輸卵管,宮頸,外陰,闌尾,臍,腹壁切口,疝囊,膀胱,淋巴結,甚至胸膜及心包膜,上肢,大腿,皮膚皆可能有異位內膜生長。
子宮直腸窩處異位子宮內膜,亦可在腹膜上形成紫黑色出血點或積血小囊,包埋在粘連嚴重的纖維組織中,鏡檢可見典型的子宮內膜,該處異位的內膜組織尚可向直腸陰道隔及子宮骶韌帶擴展形成觸痛性堅實結節,或穿透陰道后穹窿粘膜,形成藍紫色乳頭狀腫塊,經期可出現許多小出血點,如直腸前壁受累,則可發生經期大便疼痛,有時內膜病變圍繞直腸擴展形成狹窄環,與癌瘤極為相似,腸道受侵約占內膜異位癥10%左右,病變常位于漿膜及肌層,很少粘膜受侵而發生潰瘍,偶有由于在腸壁形成腫塊或造成纖維性狹窄或粘連引起腸管過度屈曲而發生腸梗阻,并可發生刺激癥狀,如間歇性腹瀉,月經期更加重。
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
1、避免在臨近月經期進行不必要的,重復的或過于粗暴的婦科雙合診,以免將子宮內膜擠入輸卵管,引起腹腔種植。
2、婦科手術盡量避免接近經期施行,必須進行時,術中操作要輕柔,避免用力擠壓宮體,否則有可能將內膜擠入輸卵管,腹腔。
3、及時矯正過度后屈子宮及宮頸管狹窄,使經血引流通暢,避免淤滯,引起倒流。
4、嚴格掌握輸卵管通暢試驗(通氣,通液)及造影的操作規程,不可在月經剛干凈或直接在刮宮這一周期進行,以免將內膜碎片經輸卵管壓入腹腔。
5、剖宮產及剖宮取胎術中應注意防止宮腔內容溢入腹腔,在縫合子宮切口時,勿使縫線穿過子宮內膜層,縫合腹壁切口前應用生理鹽水沖洗,以防內膜種植。
由于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的預防意見也僅對少數情況適用,經血倒流本身是否致成子宮內膜異位癥尚有爭議。
子宮內膜異位癥鑒別診斷
1、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常表現類似癥狀。一般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較重,為繼發、漸進。子宮一致性脹大,但不甚大。如伴發其他部位異位內膜時,則有助于鑒別。確實困難者可試用藥物治療,如癥狀迅速(用藥1~2個月)改善,診斷傾向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應當指出,子宮腺肌病可與子宮肌瘤同時存在(約10%)。一般術前較難鑒別,須待手術切除子宮的病理檢查。
2、附件炎
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往往誤診為附件炎癥。二者都能在盆腔形成有壓痛的固著包塊。但子宮內膜異位癥病人無急性感染病史,患者多經各種抗炎治療而毫無效果。并應詳細詢問痛經開始時期及疼痛程度。這種病例往往子宮直腸窩處有異位內膜結節,如仔細檢查當可查出,有助診斷。必要時可用藥物試探治療,觀察有無療效來鑒別。一般在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癥,輸卵管往往通暢。因此可試用輸卵管通水試驗,如通暢,則可排除輸卵管炎癥。
3、卵巢惡性腫瘤
卵巢癌誤診為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則延誤治療,故必須慎重。卵巢癌不一定有腹痛癥狀,如有往往也為持續性,不像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周期性腹痛。檢查時卵巢癌為實質感,表面凹凸不平,體積亦較大。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癥還可能伴發其他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癥,而兼有各該部位病變的體征。對于不能鑒別的患者,年齡大的應實行剖腹探查,年紀輕的可短時按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以觀察療效。
4、直腸癌
當子宮內膜異位癥侵犯直腸、乙狀結腸而范圍較廣時,往往在該處形成硬塊,造成部分梗阻,個別情況異位子宮內膜侵及腸粘膜引起出血,則更似直腸癌。但直腸癌的發生率遠較腸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率高。一般直腸癌患者體重減輕明顯,腸出血較頻,與月經無關,無痛經。肛診時腫瘤固定于腸壁,腸壁四周皆狹窄。鋇灌腸可見腸粘膜不平,鋇充盈不良范圍小。乙狀結腸鏡檢查看到潰瘍,出血,活檢可確診。腸子宮內膜異位癥體重不減輕,腸很少出血,個別出血也在月經期發生,痛經較重。肛診時粘膜與其底部腫塊不相粘連,僅前壁發硬。鋇灌腸顯示腸粘膜光滑,鋇充盈不良范圍廣。
子宮內膜異位癥食療方(僅供參考)
1、月季花湯:
月季花 15g,紅糖適量,煎湯頓服。適用于氣滯血瘀的不孕癥。
2、山楂炭湯
山楂炭30g,紅糖30g,向日葵子15g,煎湯2 小碗,日2次分服。適用于血瘀型痛經。
3、陽起石牛腎粥:
陽起石30克用紗布包裹,加水1.5升煎1小時,取澄清煎液,入牛腎1個、大米50克、適量水,如常法煮粥,粥熟后入油鹽及調料食。1次/日。 主治陽虛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
4、木耳湯:
黑木耳15克、紅糖適量共加水500毫升煮爛食。分2次服,1劑/日。 主治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
5、荔枝核飲:
荔枝核、首香各30克炒黑,研細末。服3克/次,溫酒送下。經前3日開始服,2次/日,服至經凈。 主治氣滯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
6、雞蛋川芎酒飲:
雞蛋2個,川芎9克加水600毫升同煎,蛋熟后去殼略煮,酌加黃酒,食蛋飲湯。月經前3日開始服,1劑/日,連服5日/療程。 主治氣滯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癥見經行腹痛,脹滿不 適。
7、桃仁粥 :
桃仁15克揭爛,加水浸泡,研汁去渣,與粳米50克同入沙鍋,加水500毫升,文火煮成稀粥,調紅糖適量食。隔日1劑,早、晚各服1次。 主治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
8、益母草煮雞蛋 :
益母草45克,延胡索15克,雞蛋2個,加水800毫升同煮,蛋熟后去殼略煮,去藥渣,吃蛋飲湯。月經前2日開始服,1次/日,連服5日。 主治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
9、粳米薤白粥 :
粳米60克、薤白10克加水1升煮粥。每晨服1次,經前開始,連服1周。 主治氣滯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癥見經行腹痛,脹滿不適。
10、黑豆紅花飲 :
黑豆、紅糖各30克及紅花6克同入鍋,加水2升,煮沸10分鐘后取汁。10~20毫升欣,代茶飲。 主治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
11、鯽魚湯 :
血竭、乳香各10克裝入鯽魚1尾(約250克)之魚腹,加水500毫升煮湯,服湯食肉。1次/日,連服3~5日。 主治氣滯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