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香港腳,腳癬)
- 掛號科室:
- 發病部位:皮膚,足部
- 傳染性:有傳染性
- 傳播途徑:接觸傳播
- 多發人群:成人,大部分是男性
- 典型癥狀:腳臭 干性腳氣 水皰或大皰損害 真菌感染 手、足部厚壁水皰
一、癥狀
多見于成年人,男女皆可發病。往往夏季加重,冬季減輕,時輕時重,長期遷延。醫學上通常將腳氣分三型:糜爛型、水皰型、鱗屑角化型腳氣。
1.糜爛型
好發于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濕,浸漬發白,干涸脫屑后,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或伴有裂口,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2、水皰型
好發于足緣、足底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后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鱗屑角化型
好發于足跟、足緣部。由于真菌感染引起皮膚干燥、角質粗厚、脫屑,易發生皸裂。本型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常年不愈,大多數患者由糜爛型、水皰型轉化而成。
二、診斷標準
取新鮮水皰的皰壁或深層皮屑進行真菌鏡檢,可發現菌絲與孢子。主要依據其臨床表現與真菌學檢查,一般診斷并不困難。必要時可重復真菌檢查。應與部膿皰病、汗皰疹和濕疹相鑒別。
三、分類
醫學上通常將腳氣分三型:糜爛型、水皰型、角化型腳氣。
1.糜爛型腳氣
好發于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干涸脫屑后,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2.水皰型腳氣
好發于足緣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后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腳氣
好發于足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厚而干燥,角化脫屑、搔癢,易發生皸裂。本型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年不愈。
腳氣疾病
腳氣,是由于真菌感染并損壞腳部皮膚造成的。腳癬真菌為喜濕性的真菌,人的腳趾間最適合真菌生長和繁殖。腳癬真菌生命力極強,能在干旱的沙漠及冰凍的環境中處于休眠狀態長期生存。在120度的高溫條件下20分鐘都不會死亡。真菌很難殺死。它的菌毛具有吸附作用,會緊緊吸勾在組織細胞上。其鞭毛是運動器官,所以真菌能運動。
預防
1.要保持腳的清潔干燥
汗腳要治療。勤換鞋襪,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草紙夾在中間,以吸水通氣。鞋子要通氣良好。
2.不要用別人的拖鞋
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
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經常處理,用漂白粉或氯亞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傳染腳氣。
4.防鞋柜傳染腳氣
如果家中有人患腳氣,被真菌污染的鞋子在陰暗不通風的鞋柜中,很容易使真菌大量繁殖。而且,散落在鞋柜里的皮屑,也帶有很多真菌。本來很干凈的鞋子,如果放在這樣的鞋柜里,就可能沾染上帶菌的皮屑和被鄰近的“臟鞋”所污染,感染真菌,如果穿了這樣的鞋子,就可能患上腳氣或灰指(趾)甲。
因此,專家提醒說,腳氣患者不僅要積極用藥物治療上,平時更要注意清潔鞋襪,還要特別注意的是,鞋柜也要經常通風、晾曬;如果鞋柜不能移動,應定期用消毒液擦洗或是放入干燥劑,祛除潮氣。
清潔鞋柜的同時,別忘用干抹布把鞋子擦拭干凈,并在鞋內塞入一些用香料、茶葉、竹炭做成的除臭包,以消除病菌、異味。
另外,選擇鞋柜時注意,別挑選向里斜放式的,因為這種設計很不利于清潔,而向外斜放式的鞋柜,易拿、易清理。
鞋柜里存放的鞋,最好以家庭成員,分出不同的鞋區,如男用、女用、兒童用等區域,也可以按常用和不太常用來區分,以避免相互間傳染。
治療腳氣要注意哪些問題
注意一:規范用藥,用足療程
很多腳氣的反復發作與患者不堅持用藥有很大關系。這些患者往往一看到腳氣的癥狀緩解了,就不再用藥,等到腳氣再次發作的時候,再用。這種見好就收的做法使得腳氣很難得到治愈,長期的腳氣將可能導致灰指甲甚至是丹毒等其他疾病。專家建議:“腳氣真菌寄生在皮膚角質層中生長繁殖,需長期用藥才能殺死它。皮膚的代謝周期為28天左右,用藥時間一定要堅持四周以上,如果“見好就收”,真菌將很難被徹底殺死。”有些藥物抗真菌持續時間短,需要一天多次用藥,然而,這對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等部分人群來說就有些困難了。忘記涂藥或工作時間出于隱私考慮等因素都會成為一天多次用藥的“絆腳石”,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選擇抗真菌藥物的同時,最好選擇一天一次的藥物治療,不僅可以避免一天多次用藥的繁瑣,而且有助于患者堅持用藥。
腳氣注意二:滅真菌是治療核心
癢是腳氣發病時的一個常見現象,這也導致很多腳氣患者在選藥時以止癢效果為主。殊不知,很多止癢型的腳氣用藥,都是單純激素類藥物。激素類藥物雖能解除過敏性瘙癢,但所含激素卻會成為真菌的“營養劑”,使真菌肆意繁殖。因此單純激素類藥物不僅治標不治本,而且會導致腳氣真菌的繁殖和感染,從而越治越壞。專家建議,腳氣患者選擇藥品的時候切忌單純選擇激素類藥品。由于腳氣是由真菌引起的,因此在選擇治療腳氣藥物時,一定要選擇殺真菌藥物治療,殺真菌才是治療腳氣的核心。目前上市的殺真菌藥物中,應盡量選擇殺菌效果強、作用時間持久的殺真菌藥物,如聯苯芐唑(美克)等。聯苯芐唑屬于廣譜抗真菌藥物,殺菌力強,除有效抑制各種皮膚癬菌、酵母菌外,對霉菌、雙相真菌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此外,聯苯芐唑在皮膚表面的作用時間較長,一天涂抹一次即可,這對于很多上班族的年輕人就比較方便,也便于堅持治療。
注意三:預防從改變習慣開始
腳氣很“煩人”,防治腳氣需要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據了解,接觸真菌并不表示就會染病。自皮膚接觸到入侵,真菌在皮膚上會停留長達12個小時,而在這段時期內,只需要用肥皂將皮膚清洗干凈就可以預防真菌入侵了。預防腳氣應保持足部清潔干凈,尤其是夏天,腳部易出汗,應及時清洗并且盡量保持干燥;鞋襪要勤洗勤換,平時最好穿吸汗的棉襪。
另外,剪指甲時不能剪得太深,不要穿過緊的鞋,特別是女性穿的高跟鞋,最易擠壓指甲,引發腳氣、甲溝炎等。家庭成員中,若有人患有腳氣,應避免共用衛生用具。隨著市場上美甲行業、足療行業的興起,腳氣傳播的機率也相應提高了,相關行業需要加強衛生條例的規范,從業人員需要提高職業素質,保持個人衛生,不要讓腳氣成為一種“時尚病”。
腳氣鑒別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不難。但不典型手足癬常常容易和手足濕疹、掌跖膿皰病及汗皰疹等相混淆,應注意鑒別,真菌檢查常有助于明確診斷。腳氣病即維生素B1缺乏病,維生素B1即硫胺素(Thiamine)是硫胺素焦磷酸鹽(TPP)的前體。TPP是三羧酸循環中丙酮酸與α-酮戊二酸脫羧反應的重要輔酶,也是紅細胞酮醇基轉移酶的輔酶。此外,對腦細胞活性與神經沖動傳導亦有一定關系。一旦缺乏,可引起一系列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癥狀,稱之為腳氣病。
腳氣患者不應該吃什么食物
1)南瓜
民間多視之為“發物”。明.李時珍就曾指出:“多食發腳氣。”《本草求真》亦云:“凡人素患腳氣,于此最屬不宜。”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說:“……,腳氣痞悶,皆忌之。”
2)雞蛋
根據清代食醫王孟英的經驗,腳氣患者忌吃雞蛋。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明確告誡:雞蛋“多食動風阻氣,……腳氣皆不可食。”
3)鴨肉
根據前人經驗,患有腳氣之人,不宜多吃鴨肉。如清代食醫王孟英曾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多食滯氣,滑腸,凡為陽虛脾弱,……痞脹腳氣,皆忌之。”《飲食須知》亦云:“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患腳氣之人忌食之。”
4)甜瓜
根據古代醫家經驗,患有腳氣病者應當忌吃甜瓜。如《孫真人食忌》中早有記載:“患腳氣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凡虛寒多濕,……腳氣,皆忌食。”
5)荸薺
又稱烏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腳氣病人忌食之。如清代名醫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指出:“烏芋,蓋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氣勿食,食則令人每患腳氣。”
6)南瓜
民間多視之為“發物”。明.李時珍就曾指出:“多食發腳氣。”《本草求真》亦云:“凡人素患腳氣,于此最屬不宜。”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說:“……,腳氣痞悶,皆忌之。”
7)雞蛋
根據清代食醫王孟英的經驗,腳氣患者忌吃雞蛋。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明確告誡:雞蛋“多食動風阻氣,……腳氣皆不可食。”
8)鴨肉
根據前人經驗,患有腳氣之人,不宜多吃鴨肉。如清代食醫王孟英曾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多食滯氣,滑腸,凡為陽虛脾弱,……痞脹腳氣,皆忌之。”《飲食須知》亦云:“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患腳氣之人忌食之。”
9)甜瓜
根據古代醫家經驗,患有腳氣病者應當忌吃甜瓜。如《孫真人食忌》中早有記載:“患腳氣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凡虛寒多濕,……腳氣,皆忌食。”
10)荸薺
又稱烏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腳氣病人忌食之。如清代名醫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指出:“烏芋,蓋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氣勿食,食則令人每患腳氣。”
此外,腳氣病患者還應忌吃大蒜、莼菜、蠶蛹、蝦子、螃蟹等。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