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偏頭風)
- 掛號科室:
- 發病部位:顱腦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人群:女性占2/3以上, 10歲前、20歲前、40歲前發病分別為25%, 55%, 90%。
- 典型癥狀:神經官能癥狀 兒童偏頭痛 頭痛為搏動性 電擊樣痛或刺痛的頭痛 單側頭痛
偏頭痛癥狀診斷
一、癥狀:
女性占2/3以上, 10歲前、20歲前、40歲前發病分別為25%, 55%, 90%。大多數患者有偏頭痛家族史,發作前數小時至數天 伴前驅癥狀,如嘔吐、畏光、畏聲、抑郁或倦怠等, 10%的患者有視覺或其他先兆。發作頻度每周至每年1次至數次不等,偶有持續性發作病例。
Saper在描述偏頭痛發作時將其分為5期來敘述。需要指出的是,這五期并非每次發作所必備的,有的患者可能只表現其中的數期,大多數患者的發作表現為2期或2期以上,有的僅表現其中的一期。另一方面,每期特征可以存在很大不同,同一個體的發作也可不同。
前軀期
60%的偏頭痛患者在頭痛開始前數小時至數天出現前軀癥狀。前軀癥狀并非先兆,不論是有先兆偏頭痛還是無先兆偏頭痛均可出現前軀癥狀。可表現為精神、心理改變,如精神抑郁、疲乏無力、懶散、昏昏欲睡,也可情緒激動。易激惹、焦慮、心煩或欣快感等。尚可表現為自主神經癥狀,如面色蒼白、發冷、厭食或明顯的饑餓感、口渴、尿少、尿頻、排尿費力、打哈欠、頸項發硬、惡心、腸蠕動增加、腹痛、腹瀉、心慌、氣短、心率加快,對氣味過度敏感等。不同患者前軀癥狀具有很大的差異,但每例患者每次發作的前軀癥狀具有相對穩定性。這些前軀癥狀可在前軀期出現,也可于頭痛發作中、甚至持續到頭痛發作后成為后續癥狀。
2.先兆
約有20%的偏頭痛患者出現先兆癥狀。先兆多為局灶性神經癥狀,偶為全面性神經功能障礙。典型的先兆應符合下列4條特征中的3條,即:重復出現,逐漸發展、持續時間不多于lh,并跟隨出現頭痛。大多數病例先兆持續5~20min。極少數情況下先兆可突然發作,也有的患者于頭痛期間出現先兆性癥狀。尚有伴遷延性先兆的偏頭痛,其先兆不僅始于頭痛之前,尚可持續到頭痛后數小時至7天。
先兆可為視覺性的、運動性的、感覺性的,也可表現為腦干或小腦性功能障礙。最常見的先兆為視覺性先兆,約占先兆的90%。如閃電、暗點、單眼黑、雙眼黑、視物變形、視野外空白等。閃光可為鋸齒樣或閃電樣閃光、城垛樣閃光。視網膜動脈型偏頭痛患者眼底可見視網膜水腫,偶可見櫻紅色黃斑。僅次于視覺現象的常見先兆為麻痹。典型的是影響一側手和面部,也可出現偏癱。如果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失語。數十分鐘后出現對側或同側頭痛,多在兒童期發病。這稱為偏癱型偏頭痛。偏癱型偏頭痛患者的局灶性體征可持續7天以上,甚至在影像學上發現腦梗死。偏頭痛伴遷延性先兆和偏頭痛性偏癱以前曾被劃入“復雜性偏頭痛”。偏頭痛反復發作后出現眼球運動障礙稱為眼肌麻痹型偏頭痛。多為動眼神經麻痹所致,其次為滑車神經和展神經麻痹。多有無先兆偏頭痛病史,反復發作者麻痹可經久不愈。如果先兆涉及腦干或小腦,則這種狀況被稱為基底型偏頭痛,又稱基底動脈型偏頭痛。可出現頭昏、眩暈、耳鳴、聽力障礙、共濟失調、復視,視覺癥狀包括閃光、暗點、黑、視野缺損、視物變形。雙側損害可出現意識抑制,后者尤見于兒童。尚可出現感覺遲鈍,偏側感覺障礙等。
偏頭痛先兆可不伴頭痛出現,稱為偏頭痛等位癥。多見于兒童偏頭痛。有時見于中年以后,先兆可為偏頭痛發作的主要臨床表現而頭痛很輕或無頭痛。也可與頭痛發作交替出現,可表現為閃光、暗點、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復發性眩暈、偏癱、偏身麻木及精神心理改變。如兒童良性發作性眩暈、前庭性梅尼埃病、成人良性復發性眩暈。有跟蹤研究顯示,為數不少的以往診斷為梅尼埃病的患者,其癥狀大多數與偏頭痛有關。有報道描述了一組成人良性復發性眩暈患者,年齡在7~55歲之間,晨起發病癥狀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頭暈、惡心、嘔吐及大汗,持續數分鐘至3~4天不等。發作開始及末期表現為位置性眩暈,發作期間無聽覺癥狀。發作間期幾乎所有患者均無癥狀,這些患者眩暈發作與偏頭痛有著幾個共同的特征,包括可因酒精、睡眠不足、情緒緊張造成及加重,女性多發,常見于經期。
3.頭痛期
頭痛可出現于圍繞頭或頸部的任何部位,可位顳側、額部、眶部。多為單側痛,也可為雙側痛,甚至發展為全頭痛,其中單側痛者約占2/3。頭痛性質往往為搏動性痛,但也有的患者描述為鉆痛。疼痛程度往往為中、重度痛,甚至難以忍受。往往是晨起后發病,逐漸發展,達高峰后逐漸緩解。也有的患者于下午或晚上起病,成人頭痛大多歷時4h~3天,而兒童頭痛多歷時2h~2天。尚有持續時間更長者,可持續數周。有人將發作持續3天以上的偏頭痛稱為偏頭痛持續狀態。
頭痛期間不少患者伴隨出現惡心、嘔吐、視物不清、畏光、畏聲等,喜獨居。惡心為最常見伴隨癥狀,達一半以上,且常為中、重度惡心。惡心可先于頭痛發作,也可于頭痛發作中或發作后出現。近一半的患者出現嘔吐,有些患者的經驗是嘔吐后發作即明顯緩解。其他自主功能障礙也可出現,如尿頻、排尿障礙、鼻塞、心慌、高血壓、低血壓、甚至可出現心律失常。發作累及腦干或小腦者可出現眩暈、共濟失調、復視、聽力下降、耳鳴、意識障礙。
4.頭痛終末期
期為頭痛開始減輕至最終停止這一階段。
5.后續癥狀期
數不少的患者于頭痛緩解后出現一系列后續癥狀。表現怠倦、困鈍、昏昏欲睡。有的感精疲力竭、饑餓感或厭食、多尿、頭皮壓痛、肌肉酸痛。也可出現精神心理改變,如煩躁、易怒、心境高漲或情緒低落、少語、少動等。
6.小兒偏頭痛的臨床表現
兒童偏頭痛是兒童期頭痛的常見類型。兒童偏頭痛與成人偏頭痛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性別方面,發生于青春期以前的偏頭痛,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等,而成人期偏頭痛,女性比例大大增加,約為男性的3倍。
兒童偏頭痛的誘發及加重因素有很多與成人偏頭痛一致,如勞累和情緒緊張可誘發或加重頭痛,為數不少的兒童可因運動而誘發頭痛,兒童偏頭痛患者可有睡眠障礙,而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發熱性疾病在兒童比成人更易使頭痛加重。
在癥狀方面,兒童偏頭痛與成人偏頭痛亦有區別。兒童偏頭痛持續時間常較成人短。偏癱型偏頭痛多在兒童期發病,成年期停止,偏癱發作可從一側到另一側,這種類型的偏頭痛常較難控制。反復的偏癱發作可造成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并可出現病理征,也可造成認知障礙。基底動脈型偏頭痛,在兒童也比成人常見,表現閃光、暗點、視物模糊、視野缺損,也可出現腦干、小腦及耳癥狀,如眩暈、耳鳴、耳聾、眼球震顫。在兒童出現意識恍惚者比成人多,尚可出現跌倒發作。有些偏頭痛兒童尚可僅出現反復發作性眩暈,而無頭痛發作。一個平時表現完全正常的兒童可突然恐懼、大叫、面色蒼白、大汗、步態蹣跚、眩暈、旋轉感,并出現眼球震顫,數分鐘后可完全緩解,恢復如常,稱之為兒童良性發作性眩暈,屬于一種偏頭痛等位癥。這種眩暈發作典型地始于4歲以前,可每天數次發作,其后發作次數逐漸減少,多數于7~8歲以后不再發作。與成人不同,兒童偏頭痛的前軀癥狀常為腹痛,有時可無偏頭痛發作而代之以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稱為腹型偏頭痛等位癥。在偏頭痛的伴隨癥狀中,兒童偏頭痛出現嘔吐較成人更加常見。
7.妊娠合并偏頭痛:
在妊娠期大約有15%的偏頭痛是首次發作,且多發生于妊娠前3個月,此時激素水平已處于上升階段。約60%患者有家族史,但無一致的遺傳形式。2.沒有先兆的偏頭痛(普遍型偏頭痛)
8.沒有先兆的偏頭痛(普遍型偏頭痛)
舊稱普通型偏頭痛,最常見,是青春期前兒童最常見的頭痛發作形式。
主要表現:頭痛前沒有明確的先兆,但常有一些非特異的癥狀,如嗜睡、疲勞、周身不適、食欲減退等。70%有惡心、嘔吐或腹痛等胃腸道癥狀。
發作部位:常為雙側額或顳部疼痛,大約一半患兒頭痛性質為搏動性,頭痛程度比經典型偏頭痛輕。
發作時間;持續時間0.5~2h。
9.特殊類型的偏頭痛
頭痛開始或頭痛不久出現頭痛對側肢體癱瘓,可伴有癱瘓肢體麻木,持續時間長時可致癱瘓肢體抽搐。偏癱一般較輕,持續數小時至1~2天,重者可達數天,一般均能完全恢復。可分兩類:家族性多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散發性可表現為經典型、普通型和偏癱型偏頭痛的交替發作。
多見于兒童(女孩多于男孩)或年輕女性。有明確的起源于雙側枕葉或腦干的各種先兆癥狀,視覺癥狀如閃光、暗點、視物模糊、黑等;腦干癥狀如眩暈、復視、眼球震顫、耳鳴、構音障礙、共濟失調、雙側肢體麻木及無力等。
多在12歲以前發病,有時見于嬰幼兒。眼眶部疼痛伴有動眼神經完全性或不全性麻痹,部分病例同時累及滑車和展神經,出現眼球運動障礙。眼肌癱瘓可在頭痛前或后或同時發生,以上眼瞼外翻最常見,重者眼外肌全部癱瘓,伴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光反應消失。疼痛可持續數小時,眼肌癱瘓可持續數天至數周。
即過去所稱的偏頭痛等位癥,是指臨床出現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而當時頭痛只是次要癥狀,甚至不出現頭痛的一組綜合征。特點是周期性發作,與偏頭痛發作有相似的間歇期及相同的誘發因素,應用治療偏頭痛的藥物有效。主要包括良性陣發性眩暈,周期性嘔吐(再發性嘔吐),腹型偏頭痛綜合征,交替性偏癱,陣發性斜頸等。
偏頭痛的診斷應根據詳細的病史做出,特別是頭痛的性質及相關的癥狀非常重要。如頭痛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疼痛嚴重程度、伴隨癥狀及體征、既往發作的病史、誘發或加重因素等。
對偏頭痛患者應進行細致的一般內科查體及神經科檢查,以除外癥狀與偏頭痛有重疊、類似或同時存在的情況。診斷偏頭痛雖然沒有特異性的實驗室指標,但有時給予患者必要的實驗室檢查非常重要,如血、尿、腦脊液及影像學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病變。特別是中年或老年期出現的頭痛,更應排除器質性病變。當出現嚴重的先兆或先兆時間延長時,有學者建議行顱腦CT或MRI檢查。也有學者提議當偏頭痛發作每月超過2次時,應警惕偏頭痛的原因。
國際頭痛協會(IHS)頭痛分類委員會于1962年制訂了一套頭痛分類和診斷標準,這個舊的分類與診斷標準在世界范圍內應用了20余年,至今我國尚有部分學術專著仍在沿用或參考這個分類。1988年國際頭痛協會頭痛分類委員會制訂了新的關于頭痛、腦神經痛及面部痛的分類和診斷標準。目前臨床及科研多采用這個標準。本標準將頭痛分為13個主要類型,包括了總數129個頭痛亞型。其中常見的頭痛類型為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叢集性頭痛和慢性發作性偏頭痛。而偏頭痛又被分為7個亞型。這7個亞型中,最主要的2個亞型是無先兆偏頭痛和有先兆偏頭痛,其中最常見的是無先兆偏頭痛。
國際頭痛協會的診斷標準為偏頭痛的診斷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可量化的診斷標準,對于臨床和科研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有學者特別提到其對于臨床試驗及流行病學調查有重要意義。但臨床上有時遇到患者并不能完全符合這個標準,對這種情況學者們建議隨訪及復查,以確定診斷。
由于國際頭痛協會的診斷標準掌握起來比較復雜,為了便于臨床應用,國際上一些知名的學者一直在探討一種簡單化的診斷標準。其中Solomon介紹了一套簡單標準,符合這個標準的患者99%符合國際頭痛協會關于無先兆偏頭痛的診斷標準。這套標準較易掌握,供參考:①具備下列4條特征中的任何2條,即可診斷無先兆偏頭痛:A.疼痛位于單側(或雙側);B.搏動性痛;C.惡心(伴有或不伴有嘔吐);D.畏光或畏聲。②另有兩條附加說明:A.首次發作者不應診斷;B.應無器質性疾病的證據。
在臨床工作中尚能遇到患者有時表現為緊張型頭痛,有時表現為偏頭痛性質的頭痛,國內李大年等查閱了國際上一些臨床研究文獻后得到的答案是,緊張型頭痛和偏頭痛并非是截然分開的,其臨床相確實存在著重疊,故有學者提出二者可能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有時遇到有先兆偏頭痛患者可表現為無先兆偏頭痛,同樣,學者們認為二型之間既可能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又可能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
偏頭痛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內分泌因素:
月經來潮、排卵、口服避孕藥、激素代替治療等
2.飲食因素:
酒精、富含亞硝酸鹽類的肉類、味精、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巧克力、干酪、飲食不規律等
3.心理因素:
緊張、應激釋放(周末或假期)、焦慮、煩惱、抑郁等
自然/環境因素:強光、閃爍等視覺刺激、氣味、天氣變化、高海拔等
睡眠相關因素:睡眠不足或睡眠過多均可能導致偏頭痛
藥物作用:硝酸甘油、西洛他唑、利血平、雷尼替丁等
其他因素:頭部創傷、強體力活動、疲勞等
(二)發病機制
有關發病機制的幾個學說:
是學者們提及最多的一個。人們發現偏頭痛發作期血小板中5-HT濃度下降,而尿中5-HT代謝物5-HT羥吲哚乙酸增加。
腦干中5-HT能神經元及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可調節顱內血管舒縮。很多5-HT受體拮抗藥治療偏頭痛有效。以利血平耗竭5-HT可加速偏頭痛發生。
曾通過刺激嚙齒動物的三叉神經,可使其腦膜產生炎性反應,而治療偏頭痛藥物麥角胺,雙氫麥角胺、 舒馬普坦(sumatriptan)等可阻止這種神經源性炎癥。
在偏頭痛患者可檢測到由三叉神經所釋放的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為強烈的血管擴張藥。雙氫麥角胺、Sumatriptan既能緩解頭痛,又能降低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含量。因此,偏頭痛的疼痛是由神經血管性炎癥產生的無菌性腦膜炎。Wilkinson認為三叉神經分布于涉痛區域,偏頭痛可能就是一種神經源性炎癥。Solomon在復習兒童偏頭痛的研究文獻后指出,兒童眼肌麻痹型偏頭痛的復視,源于海綿竇內頸內動脈的腫脹伴第Ⅲ對腦神經的損害。另一種解釋是小腦上動脈和大腦后動脈腫脹造成的第Ⅲ對腦神經的損害,也可能為神經的炎癥。
中腦水管周圍及第四腦室室底灰質含有大量與鎮痛有關的內源性阿片肽類物質,如腦啡肽、β-內啡呔等。正常情況下,這些物質通過對疼痛傳入的調節而起鎮痛作用。雖然報道的結果不一,但多數報道顯示偏頭痛患者腦脊液或血漿中β-內啡肽或其類似物降低,提示偏頭痛患者存在內源性疼痛控制系統障礙。這種障礙導致患者疼痛閾值降低,對疼痛感受性增強,易于發生疼痛。鮭鈣緊張素治療偏頭痛的同時可引起患者血漿β-內啡肽水平升高。
自主功能障礙很早即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瞬時心率變異及心血管反射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存在交感功能低下。24h動態心率變異研究提示,偏頭痛患者存在交感、副交感功能平衡障礙。也有學者報道偏頭痛患者存在瞳孔直徑不均,提示這部分患者存在自主功能異常。有人認為在偏頭痛患者中的猝死現象可能與自主功能障礙有關。
偏頭痛患者具有肯定的家族聚集性傾向。遺傳因素最明顯,研究也較多的是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及基底型偏頭痛。有先兆偏頭痛比無先兆偏頭痛具有更高的家族聚集性。有先兆偏頭痛和偏癱發作可在同一個體交替出現,并可同時出現于家族中,基于此,學者們認為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和非復雜性偏頭痛可能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和病因。Baloh等報道了數個家族,其家族中多個成員出現偏頭痛性質的頭痛,并有眩暈發作或原發性眼震,有的晚年繼發進行性周圍性前庭功能喪失,有的家族成員發病年齡趨于一致,如均于25歲前出現癥狀發作。
有報道,偏癱型偏頭痛家族基因缺陷與19號染色體標志點有關,但也有發現提示有的偏癱型偏頭痛家族與19號染色體無關,提示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存在基因的變異。與19號染色體有關的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患者出現發作性意識障礙的頻度較高,這提示在各種與19號染色體有關的偏頭痛發作的外部誘發閾值較低是由遺傳決定的。Ophoff報道34例與19號染色體有關的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家族,在電壓閘門性鈣通道α1亞單位基因代碼功能區域存在4種不同的錯叉突變。
有一種伴有發作間期眼震的家族性發作性共濟失調,其特征是共濟失調。眩暈伴以發作間期眼震,為顯性遺傳性神經功能障礙,這類患者約有50%出現無先兆偏頭痛,臨床癥狀與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有重疊,二者亦均與基底型偏頭痛的典型狀態有關,且均可有原發性眼震及進行性共濟失調。Ophoff報道了2例伴有發作間期眼震的家族性共濟失調家族,存在19號染色體電壓依賴性鈣通道基因的突變,這與在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所探測到的一樣。所不同的是其閱讀框架被打斷,并產生一種截斷的α1亞單位,這導致正常情況下可在小腦內大量表達的鈣通道密度的減少,由此可能解釋其發作性及進行性加重的共濟失調。同樣的錯叉突變如何導致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中的偏癱發作尚不明。
Baloh報道了3例伴有雙側前庭病變的家族性偏頭痛家族。家族中多個成員經歷偏頭痛性頭痛、眩暈發作(數分鐘),晚年繼發前庭功能喪失。晚期,當眩暈發作停止,由于雙側前庭功能喪失導致平衡障礙及走路擺動。作者提出可能在前庭毛細胞上鈣通道亞單位突變得到選擇性的表達,由此解釋聽力正常時發作性眩暈和進行性雙側前庭病變。
顱外血管擴張可伴有典型的偏頭痛性頭痛發作。偏頭痛患者是否存在顱內血管的痙攣尚有爭議。以往認為偏頭痛的視覺先兆是由血管痙攣引起的,現在有確切的證據表明,這種先兆是由于皮質神經元活動由枕葉向額葉的擴布抑制(3mm/min)造成的。血管痙攣更像是視網膜性偏頭痛的始動原因,一些患者經歷短暫的單眼失明,于發作期檢查,可發現視網膜動脈的痙攣。另外,這些患者對抗血管痙攣劑有反應。與偏頭痛相關的聽力喪失和(或)眩暈可基于內聽動脈耳蝸和(或)前庭分支的血管痙攣來解釋。血管痙攣可導致內淋巴管或囊的缺血性損害,引起淋巴液循環損害,并最終發展成為水腫。經顱多普勒(TCD)腦血流速度測定發現,不論是在偏頭痛發作期還是發作間期,均存在血流速度的加快,提示這部分患者顱內血管緊張度升高。
很多偏頭痛綜合征所共有的臨床特征與遺傳性離子通道障礙有關。偏頭痛患者內耳存在局部細胞外鉀的積聚。當鈣進入神經元時鉀退出。因為內耳的離子通道在維持富含鉀的內淋巴和神經元興奮功能方面是至關重要的,腦和內耳離子通道的缺陷可導致可逆性毛細胞除極及聽覺和前庭癥狀。偏頭痛中的頭痛則是繼發現象,這是細胞外鉀濃度增加的結果。偏頭痛綜合征的很多誘發因素,包括緊張、月經,可能是激素對有缺陷的鈣通道影響的結果。
有人發現偏頭痛于發作期存在血小板自發聚集和黏度增加。另有人發現偏頭痛患者存在TXA2、PGLI2平衡障礙、P物質及神經激肽的改變。
偏頭痛預防
由于許多因素可誘發偏頭痛,在生活起居中注意調護,避免這些因素對身體的侵襲,慎起居,調理飲食,情志等在一定程度可以預防偏頭痛發作。
清除誘因
偏頭痛的預防第一步就是要消除或減少發作的誘發因素,隨著氣候變化、異味及某些食物和藥物有可能誘發偏頭痛的發作,并且要避免情緒緊張,避免服用血管擴張劑等藥物.發作期宜在光線較暗的房間內靜臥休息,一般患兒若能入睡,醒后頭痛可自行緩解。
(1)少碰3C食物,香腸、熱狗和代糖食品,少喝紅酒,咖啡。
(2)謹慎使用止痛藥、感冒糖漿。
(3)補充維他命B2,鎂。
(4)營造安靜的環境。
(5)學會減壓,規律運動,勤做肩頸運動,睡眠規律,拒絕晨昏顛倒。
(6)吃魚防頭疼。
(7)善用熱敷和冰袋。
(8)月經期多喝水。
(9)小心香水和眾多清潔劑。
(10)小心使用避孕藥。
(11)注意氣侯的影響,風、燥、濕熱、暴風雨,明亮耀眼的陽光,寒冷、雷聲等氣候變化均可誘發偏頭痛發作,注意避風寒,保暖,不要暴曬淋雨,防止誘發致病。
2.藥物預防
可酌情給予下列藥物,如:受體阻斷劑:普萘洛爾組胺受體阻斷劑:賽庚啶5-羥色胺受體阻斷劑:苯噻啶鈣通道阻滯藥:氟桂利嗪
其他藥物:丙戊酸、卡馬西平、可樂定、苯乙肼、阿米替林等。
劑量、方法見治療中所述。
偏頭痛鑒別診斷
1.緊張型頭痛
又稱肌收縮型頭痛。其臨床特點是:頭痛部位較彌散,可位前額、雙顳、頂、枕及頸部。頭痛性質常呈鈍痛,頭部壓迫感、緊箍感,患者常述猶如戴著一個帽子。頭痛常呈持續性,可時輕時重。多有頭皮、頸部壓痛點,按摩頭頸部可使頭痛緩解,多有額、頸部肌肉緊張。多少伴有惡心、嘔吐。
2.叢集性頭痛
又稱組胺性頭痛,Horton綜合征。表現為一系列密集的、短暫的、嚴重的單側鉆痛。與偏頭痛不同,頭痛部位多局限并固定于一側眶部、球后和額顳部。發病時間常在夜間,并使患者痛醒。發病時間固定,起病突然而無先兆,開始可為一側鼻部燒灼感或球后壓迫感,繼之出現特定部位的疼痛,常疼痛難忍,并出現面部潮紅,結膜充血、流淚、流涕、鼻塞。為數不少的患者出現Horner征,可出現畏光,不伴惡心、嘔吐。誘因可為發作群集期飲酒、興奮或服用擴血管藥引起。發病年齡常較偏頭痛晚,平均25歲,男女之比約4∶1。罕見家族史。
3.痛性眼肌麻痹
又稱Tolosa-Hunt綜合征。是一種以頭痛和眼肌麻痹為特征,涉及特發性眼眶和海綿竇的炎性疾病。病因可為顱內頸內動脈的非特異性炎癥,也可能涉及海綿竇。常表現為球后及眶周的頑固性脹痛、刺痛,數天或數周后出現復視,并可有第Ⅲ、Ⅳ、Ⅵ腦神經受累表現,間隔數月數年后復發,需行血管造影以排除頸內動脈瘤。皮質類固醇治療有效。
4.顱內占位所致頭痛
占位早期,頭痛可為間斷性或晨起為重,但隨著病情的發展。多成為持續性頭痛,進行性加重,可出現顱內高壓的癥狀與體征,如頭痛、惡心、嘔吐、視盤水腫,并可出現局灶癥狀與體征,如精神改變、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抽搐、偏盲、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典型者鑒別不難。但需注意,也有表現為十幾年的偏頭痛,最后被確診為巨大血管瘤者。
5.血管性頭痛:
如高血壓或低血壓、未破裂顱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慢性硬膜下血腫等均可有偏頭痛樣頭痛, 部分病例有局限性神經體征,癲癇發作或認知功能障礙,顱腦CT、MRI及DSA可顯示病變。
6.偏頭痛性梗死:
極個別情況, 偏頭痛可繼發缺血性卒中,偏頭痛漸進性病程和自發消退2個特點可與腦卒中區別。
偏頭痛飲食保健
1.偏頭痛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1)實癥頭痛:飲食宜清淡,除米,面主食外,可多食青菜,水果類食物。
(2)虛證頭痛:可多食富有營養的食物,如母雞,豬肉,豬肝,蛋類以及桂圓,蓮子湯等。
(3)有熱者,宜吃新鮮蔬菜,水果,綠豆湯,赤豆湯等。
2.偏頭痛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禁忌煙、酒和公雞,螃蟹,蝦等發物。
(2)引起偏頭痛的食物主要是:含高酪胺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