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經期疼痛)
- 掛號科室:
- 發病部位:全身,子宮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人群:月經初潮后女性,未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
- 典型癥狀:惡心與嘔吐 經期小腹墜痛 下腹痛 下腹墜脹 經期前乳房痛
一、癥狀: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病因多,病機復雜,反復性大,治療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表現為婦女經期或行經前后,大多開始于月經來潮或在陰道出血前數小時,周期性發生下腹部脹痛、冷痛、灼痛、刺痛、隱痛、墜痛、絞痛、痙攣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歷時1/2~2小時。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內前側。
約有50%以上病人伴有全身癥狀:乳房脹痛、肛門墜脹、胸悶煩躁、悲傷易怒、心驚失眠、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胃痛腹瀉、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冷汗淋漓、虛脫昏厥等癥狀。在劇烈腹痛發作后,轉為中等度陣發性疼痛,約持續12~24小時。經血外流暢通后逐漸消失,亦偶有需臥床2~3天者。
二、診斷標準:
1、中醫痛經辨證
分五種證型: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瘀阻、氣血虛弱、肝腎虧損。
2、西醫痛經診斷
分原發性和繼發性:
(1)原發性痛經
指經婦科檢查,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多發生于月經初潮后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輕婦女。
常發生于有排卵月經,因此一般在初潮后頭1~2年尚無癥狀或僅有輕度不適。嚴重的痙攣性疼痛多發生于初潮1~2年后的青年婦女。如一開始出現規律性痛經或遲至25歲后發生痙攣性痛經,均應考慮有其他異常情況存在。原發性痛經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隨年齡增長逐漸消逝。
原發性痛經的診斷
主要在于排除繼發性痛經的可能。應詳細詢問病史,注意疼痛開始的時間、類型及特征。根據:
①初潮后1~2年內發病;
②在出現月經血或在此之前幾個小時開始痛,疼痛持續時間不超過48~72小時;
③疼痛性質屬痙攣性或類似分娩產痛;④婦科雙合診或肛診陰性。可得出原發性痛經之診斷。
(2)繼發性痛經
生殖器官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者,經婦科檢查、B型超聲顯像、腹腔鏡等技術檢查有盆腔炎、子宮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病變致痛經。
Ⅱ度宮頸糜爛:炎癥可循淋巴循環擴散到盆腔導致盆腔結締組織炎,現腰骶部疼痛、盆腔下墜痛及痛經。
慢性子宮內膜炎:痛經較多發生于未產婦,但嚴重痛經者極少,可能由于內膜過度增厚,阻礙組織正常退變壞死,刺激子宮過度痙攣性收縮所致。
慢性宮頸炎:下腹或腰骶部經常出現疼痛,每于月經期、排便或性生活時加重。
盆腔炎性腫塊炎性包塊盆腔炎腹痛在月經期也會加重,但不如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的痛經明顯。
子宮發育異常:有原發性閉經、痛經、不孕、習慣性流產、每次妊娠胎位均不正或難產等病史。
子宮內膜異位癥:以往月經來潮時并無疼痛,而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出現痛經。可發生在月經前,月經時及月經后。
子宮腺肌病:30歲以上的婦女,出現繼發性、漸進性加劇的痛經為本病的主要癥狀。
子宮內膜息肉:出現月經失調,如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痛經等。
陰道血吸蟲病:不規則陰道流血、月經過多及痛經,白帶明顯增多。
子宮肌瘤、卵巢腫瘤:腫瘤壓迫或是合并其他子宮炎癥導致的痛經現象。
三、根據痛經程度可分為3度:
(1)輕度:
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顯,伴腰部酸痛,但能堅持工作,無全身癥狀,有時需要服止痛藥。
(2)中度:
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難忍,伴腰部酸痛,惡心嘔吐,四肢不溫,用止痛措施疼痛暫緩。
(3)重度:
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難忍,坐臥不寧,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必須臥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嘔吐腹瀉,或肛門墜脹,采用止痛措施無明顯緩解。
引起痛經的因素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子宮頸管狹窄主要是月經外流受阻,引起痛經。
(2)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發育不佳容易合并血液供應異常,造成子宮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經。
(3)子宮位置異常若婦女子宮位置極度后屈或前屈,可影響經血通暢而致痛經。
(4)精神、神經因素部分婦女對疼痛過分敏感。
(5)遺傳因素女兒發生痛經與母親痛經有一定的關系。
(6)內分泌因素月經期腹痛與黃體期孕酮升高有關。
(7)子宮內膜以及月經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有作用于子宮肌纖維使之收縮引起痛經。經患者子宮內膜組織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婦女明顯升高。
(8)子宮的過度收縮。雖然痛經患者子宮收縮壓力與正常婦女基本相同(正常者壓力約為4.9Kpa),但子宮收縮持續時間較長,且往往不易完全放松,故發生因子宮過度收縮所致的痛經。
(9)子宮不正常收縮。痛經患者常有子宮不正常收縮,因此往往導致子宮平滑肌缺血,子宮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宮肌肉的痙攣性收縮,從而產生疼痛而出現痛經。
(10)婦科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子宮腺肌癥、子宮肌瘤等。子宮內放置節育器(俗稱節育環)也易引起痛經。
(11)少女初潮,心理壓力大、久坐導致氣血循環變差、經血運行不暢、愛吃冷飲食品等造成痛經。
(12)經期劇烈運動、受風寒濕冷侵襲等,均易引發痛經。
(13)空氣不好受某些工業或化學性質氣味刺激,比如汽油、香焦水等造成痛經。
痛經預防:
婦女由于經、帶、胎、產的特殊生理現象,易于導致病邪的侵害而發生痛經。所以素日注意個人衛生保健,是預防痛經的有效措施。
(1)學習掌握月經衛生知識:
月經的來臨,是女子進入青春期的標志,然而有些女青年由于對月經出血現象缺乏了解,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緊張與害羞等心理變化。這些不良的心理變化過度持久的刺激,則易造成氣機紊亂,血行不暢而誘發痛經。因而女青年多學習一些有關的生理衛生知識,解除對月經產生的誤解,消除或改善不良的心理變化,是預防痛經的首要問題。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就是說要保持身體健康,就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飲食、起居、勞逸等要有節制并科學安排,方不致生病。婦女由于特殊的生理現象,在生活與起居、勞作方面必須要合理安排,有一定的規律。不宜過食生冷,不宜久居寒濕之地,不宜過勞或過逸等,尤其是月經期更需要避免寒冷刺激,淋雨涉水,劇烈運動和過度精神刺激等。
(3)積極做好五期衛生保健:
五期衛生保健是指婦女月經期、妊娠期、產褥期、哺乳期、更年期的衛生保健。在這五個時期,婦女抗御病邪的能力降低,易于導致病邪的侵害而發病。認真做好五期衛生保健,對于預防痛經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一些繼發性痛經患者,往往是由于五期衛生保健不利而造成的。在這五期,無論是個人衛生,還是飲食起居,情志調養,勞動鍛煉等,都要恪守一定的保護措施,方不致引起婦女病,從而保證身體健康。
(4)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水平:
經常鍛煉身體,能增強體質,減少和防止疾病的發生。如漢代醫學家華佗就早已認識到體育鍛煉能促進血脈流通,關節流利,氣機調暢,可防治疾病,從而創立了“五禽戲”,供世人健身運用。婦女經常地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對于預防和治療月經期腹痛也是有好處的。
(5)積極進行婦科病的診治:
積極正確地檢查和治療婦科病,是預防痛經的一項重要措施。首先月經期應盡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婦科檢查及各種手術。若行放環、通液術,以及婦科檢查等,均應在月經干凈后3~7天內進行,這樣可防止細菌上行感染。再則在行剖腹產、子宮切開術時,縫合肌層,縫線不要穿過子宮內膜,避免造成子宮內膜異位。關鍵是發現患有婦科病疾,要做到積極治療,以祛除引起痛經的隱患。
總之,預防痛經,要從月經初潮之前開始積極進行,直至絕經之后方可避免痛經的發生。特別是中年婦女,不要錯誤地認為自己沒有痛經病就放松警惕,這一階段多是繼發性痛經的高發病階段,必須注意個人衛生,正確采取預防措施,倘若發生痛經病后就要積極進行檢查和治療,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痛經診斷
病史不典型、盆腔檢查不滿意者,宜作B超掃描。盆腔檢查無陽性體征,應用避孕藥物或PGs合成抑制劑,有療效者可診斷原發性痛經。如用藥5~6個周期無效,則宜進一步作腹腔鏡或宮腔鏡檢查,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粘膜下肌瘤等器質性病變。
痛經所提示的疾病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經期的腰痛可能是因為子宮后位或其它疾患所致。
2.經期發燒、下腹墜痛可能是患了盆腔炎。
3.正常經血呈暗紅色,如果經血顏色為淡茶褐色,或氣味發生變化同時體溫升高和下腹痛,則可能患上了子宮內膜炎。
4.如果痛經越來越厲害、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則可能患上子宮內膜異位癥。
痛經食療方 :
烏豆蛋酒湯:烏豆(黑豆)60克,雞蛋2個,黃酒或米酒100毫升。將烏豆與雞蛋加水同煮即可。具有調中、下氣、止痛功能。適用于婦女氣血虛弱型痛經。
山楂桂枝紅糖湯: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紅糖30~50克。將山楂肉、桂枝裝入瓦煲內,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時,加入紅糖,調勻,煮沸即可。具有溫經通脈,化淤止痛功效。適用于婦女寒性痛經癥及面色無華者。
姜棗紅糖水:干姜、大棗、紅糖各30克。將前兩味洗凈,干姜切片,大棗去核,加紅糖煎。喝湯,吃大棗。具有溫經散寒功效。適用于寒性痛經及黃褐斑。
姜棗花椒湯:生姜25克,大棗30克,花椒100克。將生姜去皮洗凈切片,大棗洗凈去核,與花椒一起裝入瓦煲中,加水1碗半,用文火煎剩大半碗,去渣留湯。飲用,每日一劑。具有溫中止痛功效。適用于寒性痛經,并有光潔皮膚作用。
韭汁紅糖飲:鮮韭菜300克,紅糖100克。將鮮韭菜洗凈,瀝干水分,切碎后搗爛取汁備用。紅糖放鋁鍋內,加清水少許煮沸,至糖溶后兌入韭汁內即可飲用。具有溫經、補氣功效。適用于氣血兩虛型痛經,并可使皮膚紅潤光潔。
山楂酒:山楂干300克,低度白酒500毫升。將山楂干洗凈,去核,切碎,裝入帶塞的大瓶中,加入白酒,塞緊瓶口,浸泡7~10日后飲用。每次15毫升。浸泡期間每日搖蕩1~2次。有健脾、通經功效。適用于婦女痛經癥。
山楂葵子紅糖湯:山楂、葵花子仁各50克,紅糖100克。以上用料一齊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同煎或燉,去渣取湯。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和血悅色功效。適用于氣血兩虛型痛經癥。此湯宜在月經來潮前3~5日飲用。
月季花茶:夏秋季節摘月季花花朵,以紫紅色半開放花蕾、不散瓣、氣味清香者為佳品。將其泡之代茶,每日飲用。適用于月經不調,痛經等癥。
紅花酒:紅花200克,低度酒1000毫升,紅糖適量。紅花洗凈,晾干表面水分,與紅糖同裝入潔凈的紗布袋內,封好袋口,放入酒壇中,加蓋密封,浸泡7日即可飲用。用法:每日1~2次,每次飲服20~30毫升。具有養血養膚,活血通經功能。適用于婦女血虛、血瘀、痛經等癥。
該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咨詢相關的醫生。
痛經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那么吃什么能緩解痛經呢?出現痛經后可以通過補充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適當飲酒和對證進行食物調理來緩解痛經。
1)、適當飲酒
酒類能溫陽通脈、行氣散寒, 適當地喝些米酒、曲酒、酒釀、紅酒等,可以通經活絡,擴張血管, 起到緩解痛經的作用。例如,將100克紅花在400毫升白酒中泡一周,制作成紅花酒,每天服用10毫升(可加少量紅糖),可有溫通經脈、活血之功效,適用于血瘀痛經者。
2)、補充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
維生素E,又名生育酚,有維持生殖器官正常機能和肌肉代謝的作用,其含量高的食物有谷胚、麥胚、蛋黃、豆、堅果、葉菜、香油等,我們應適當多吃些這類食物。
3)、對證進行食物調理
根據痛經不同的證候表現,分別給予溫通、化瘀、補虛的食品。寒凝氣滯、形寒怕冷者,應吃些溫經散寒的食品,如栗子、荔枝、紅糖、生姜、小茴香、花椒、胡椒等。氣滯血瘀者,應吃些通氣化瘀的食物,如芹菜、薺菜、菠菜、香蔥、香菜、空心菜、生姜、胡蘿卜、橘子、橘皮、佛手、香蕉、蘋果等。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者,宜吃些補氣、補血、補腎之品,如核桃仁、荔枝、桂圓、大棗、桑椹、枸杞子、山藥、各種豆類等。
溫馨提示:無論在經前或經后,我們都應吃些蜂蜜、香蕉、芹菜、甘薯等以保持大便通暢,因為便秘可以誘發痛經并增加疼痛感。
4).可以多吃豆類、魚類等高蛋白食物,
并增加綠葉蔬菜,水果,也要多飲水,以保持大便通暢,減少骨盆充血。女性在月經來潮前應忌食咸食。因為咸食會使體內的鹽分和水分貯量增多,在月經來潮之前,孕激素增多,易于出現水腫、頭痛等現象。月經來潮前10天開始吃低鹽食物,就不會出現上述癥狀。
痛經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濃茶、柿子--妨礙鐵吸收
茶葉中含鞣酸,它特別喜歡與鐵離子結合,大大妨礙身體對鐵的吸收,這在經期可不是好現象。柿子也一樣,柿子中的鞣酸一點不比茶葉中的少。
2.含咖啡因的飲料--刺激神經,加重疼痛
含有咖啡因,可刺激神經和心血管,讓你情緒緊張加重疼痛,或者導致經血過多,如咖啡、可樂、茶等經期應不喝或少喝。而溫熱的白開水是最安全、最舒服的選擇。
3.碳酸飲料--影響營養攝入,降低身體抵抗力
有的碳酸飲料中含有磷酸鹽,同樣會妨礙鐵的吸收。而碳酸氫鈉遇到胃液后會發生中和反應,月經期間本來就食欲不振,如果影響飲食營養攝入,缺乏抵抗力,痛經會更囂張。
4.啤酒、過量白酒—
影響經期的整體狀態
酒精與B族維生素格格不入,身體缺乏B族維生素,會嚴重影響經期身體的整體狀態。葡萄酒味辛甘性溫,可以散寒祛濕,活血通經,可適當少喝一點。
5.奶酪類甜品—影響鎂的吸收
芝士、黃油、奶油、酵母乳等甜食,最大問題是會影響到身體對鎂的吸收,而痛經與體內缺鎂也有關,鎂能激活體內多種酶,抑制神經興奮,鎂缺乏可直接導致情緒緊張。
6.寒性海鮮--寒性食品,加重痛經
海鮮中的螃蟹和貝類都為寒性食物,如果你本就體寒,切忌不要在經期吃這些海鮮,以免加重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