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掛號科室:消化內科
- 發病部位:胃
- 傳染性:有傳染性
- 傳播途徑:糞口傳播
- 多發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癥狀:胃疼 腹脹 肚子疼 惡心 反酸
幽門螺桿菌感染癥狀
感染Hp后大多數患者表現隱匿,無細菌感染的全身癥狀,也常無胃炎的急性期癥狀,臨床上患者往往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表現就診。從吞食活菌自愿者試驗結果可見,感染先引起急性胃炎,未治療或未徹底治療,而發展為慢性胃炎。
1.急性胃炎
感染潛伏期2~7天,胃鏡下表現為胃竇急性充血糜爛,組織學檢查黏膜層有充血、水腫及中性粒細胞浸潤,癥狀可表現為腹痛、腹脹、晨起惡心、反酸、噯氣、饑餓感,重者出現嘔吐?,F已有足夠證據表明,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2.慢性胃炎
Hp檢出率54%~100%,慢性活動性胃炎Hp檢出率為90%以上。不僅引起胃竇炎,也可引起胃體底炎,臨床表現無特征性,常見上腹部疼痛、不適、飽脹、噯氣等上消化道癥狀。
3.十二指腸潰瘍
(GU&DU)的發生、發展、愈合及復發過程中,Hp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GU中Hp檢出率多在80%以上,DU中檢出率多在90%以上。有82.5%的DU患者十二指腸并發胃化生,胃化生和Hp感染是發生DU的先決條件。目前認為根除Hp是治愈和防止潰瘍復發的關鍵。
4.低度惡性胃淋巴瘤
一般認為與Hp陽性慢性胃炎相關,根除Hp治療可使77%~83%胃MALT淋巴瘤消退。因而,提倡對其作積極的Hp根除治療。長期Hp感染者胃腺癌的發病率增高,并認為與Cag A和Vac A基因有關,產Cag A蛋白和Vac A s1/ml基因型的Hp菌株誘發胃癌的發生率更高。
Hp感染還和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關系密切。
Hp感染的診斷目前有多種方法,但各種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實際應用中應根據不同條件和目的,作出恰當選擇。臨床癥狀及胃鏡所見常無特征性,因此臨床表現對診斷幫助不大。
一、發病原因
Hp革蘭染色陰性,常作S形或弧形彎曲,有1~3個螺旋,長2.5~4.0μm,寬0.5~1.0μm,延長培養時間或藥物治療后,常呈類球形。菌體兩端鈍圓,菌體的一端或兩端有2~6條帶鞘的鞭毛,鞭毛長約為菌體的1.0~1.5倍,粗約為30nm,各有著毛點,著毛點不內陷,鞭毛末端呈圓球狀或卵圓形。細胞壁光滑,與上皮細胞膜緊密相貼。在鞭毛根部內側的細胞質末端有一明顯的電子密度降低區,可能與鞭毛運動的能量貯存有關。貓胃螺桿菌(Helicobacter felis,Hf)和海爾曼螺桿菌(Helicobacter helimannii,Hh)均為3~12個緊密的螺旋,與Hp極易區別。人胃活檢標本分離的Hp菌株有多樣性基因表型,至少可分為兩大類型:Ⅰ型為有細胞毒相關基因A(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Cag A),表達CagA蛋白及空泡毒素(vaculating cytotoxin A,Vac A);II型無Cag A,既不表達Cag A蛋白,也不表達Vac A。Hp是一種專性微需氧菌,其穩定生長需依靠在生長的微環境中含5%~8%的氧氣,在大氣和絕對厭氧環境中均不能生長。Hp生長緩慢,通常需3~5天,才能形成針尖狀小菌落(0.5~1.0mm)。能產生尿素酶、過氧化氫酶、脂酶、磷脂酶和蛋白酶。細菌對外環境的抵抗力不強,對干燥及熱均很敏感,多種常用消毒劑很容易將其殺滅。
二、發病機制
Hp進入人胃內低pH環境中,能生長繁殖,并引起組織損傷,其致病作用主要表現為:細菌在胃黏膜上的定值,侵入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統、毒素的直接作用及誘導的炎癥反應和免疫反應。
1.Hp的定值
Hp的自然定植部位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和胃黏液底層,呈點狀分布,胃竇部數量多,胃體和胃底較少。Hp亦可定植于十二指腸的胃黏膜化生區、Barrett食管和梅克爾憩室等異位胃黏膜處。Hp進入胃后要到達黏膜表面和黏液底層定植,除要抵抗胃酸和其他不利因素的殺滅作用外,還要依靠動力穿透黏液層。其螺旋狀菌體,為Hp在黏稠的胃黏液中運動提供了基礎;而其鞭毛的擺動則為Hp的運動提供了足夠的動力。Hp產生的尿素酶能將尿素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氨在Hp周圍形成“氨云”,中和胃酸保護Hp。產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氫酶能保護其不受中性粒細胞的殺傷。另外,還產生多種黏附因子,使其能緊密地黏附于胃上皮表面。
2.損害胃及十二指腸黏膜
Hp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以及Hp誘導的黏膜炎癥反應均能造成胃和十二指腸黏膜屏障的損害。
(1)Hp的毒素:
約60%Hp菌株能產生有活性的空泡毒素(Vac A,87kda),使上皮細胞產生空泡變性。Vac A的表達及毒性強弱與Vac A基因型和細胞毒相關基因蛋白(Cag A,128kda)有關,這是Hp菌株致病性差異的重要原因,其中Vac A s1/m1基因型毒素活性最強,Vac s2/m2基因型無毒素活性。
(2)Cag致病島:
1996年,Censini等發現Hp菌株含有一個約40kb的特殊基因片段,呈現于致病相關菌株,且有細菌至病島的典型結構特征,因此稱為Hp的Cag致病島。研究顯示Cag致病島與Vac A的產生、與Hp對胃上皮細胞表面Leb抗原受體的結合能力、與參與細胞骨架重排的肌動蛋白等相關。
(3)尿素酶:
尿素酶除了對Hp本身起保護作用外,還能造成胃黏膜屏障的損害。一是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氨的直接細胞毒作用;二是尿素酶可誘導胃上皮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表達分泌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T-α)等炎癥介質。
(4)Hp的蛋白酶、脂酶和磷脂:
均能破壞胃黏液層的完整性,增加黏液的可溶性和降低其疏水性,進而降低了黏液對上皮細胞的保護作用。
(5)致炎因子:
Hp表面及分泌的可溶性成分和趨化蛋白能趨化激活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TNF-α、白細胞三烯、IL-1和IL-2,并進一步加強IL-8的激活反應,促進黏膜的炎癥損傷。
(6)胃腸道激素:
多數文獻證實Hp感染者生長抑素釋放減少、胃泌素釋放增加。從而導致高胃酸分泌,加重胃十二指腸黏膜酸負荷;胃泌素促進黏膜細胞增生,與腫瘤形成可能有關。
(7)免疫反應:
Hp感染誘導產生特異性細胞和體液免疫,并誘發機體的自身免疫反應,損害胃腸黏膜。黏膜損傷后,從炎癥到癌變的過程可能是: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變。最近研究提示根除Hp后可以阻止這一過程的發展。
幽門螺桿菌感染預防
鑒于Hp感染的傳染來源和傳播途徑尚不十分明了,因此給預防Hp感染帶來了困難。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Hp疫苗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可以預期在不久的將來,通過疫苗防治Hp感染將變為現實,也可能是今后Hp相關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幽門螺桿菌感染鑒別
細菌學檢查需與存在于胃黏膜的其他細菌鑒別,如人胃小螺桿菌和彎曲樣細菌-Ⅱ。
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
飲食注意事項
多吃豆類食物,多飲茶,少吃辛辣食物,可免遭HP的感染。
1、幽門螺桿菌感染往往有家庭聚集性
為根除徹底和避免再感染,治療時家庭中的其他人員最好也要同時治療,并實施分餐制,以免再度感染。
2、注意飲食定時定量
營養豐富,食物軟爛易消化,少量多餐,細嚼慢咽;忌過飽,忌生冷酸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忌煙熏、腌制食物。含亞硝胺的腌制食品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就會增加癌變的幾率。
3、防止病從口入
不吃不潔食物。
4、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飯前便后洗手。
5、提倡家庭內采用公筷制
分餐制,食具消毒,避免接觸感染。中國人的傳統就是一桌飯菜一家人一起吃,特別是有些家長還喜歡把食物嚼碎后喂給寶寶吃,這種習慣都會增加幽門螺桿菌傳播的機會,應堅決杜絕。
6、嘔吐物
糞便應及時清理,手和器具應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