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類風濕中心型,龜背)
- 掛號科室:
- 發病部位:免疫系統,脊柱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人群:10~40歲,平均發病年齡為25歲,男性較女性多見
- 典型癥狀:關節疼痛 持續性疼痛 骶髂關節疼痛 晨僵 腰脊椎疼痛
一、中軸病變
(一)炎性腰痛:隱匿起病,患者逐漸出現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活動后好轉,休息時加重,夜間痛明顯,翻身困難,可伴有晨僵。部分患者有臀部鈍痛或骶髂部劇痛,偶爾向周邊放射。咳嗽、打噴嚏、扭腰可加重癥狀。
(二)臀部疼痛:早期臀部疼痛為間斷性一側疼痛,或交替性雙側疼痛,逐漸演變為雙側持續疼痛。
(三)脊柱活動受限:最先出現腰椎受累,腰椎向各個方向活動可能受限,尤其指地距增大,或呈“板狀腰”。隨著病情進展,整個脊柱可發生由下而上的強直,先是腰椎前凸曲線消失,接著胸椎后凸而呈駝背畸形,進而頸椎受累,頸椎活動受限,此時患者體態變為頭向前俯,胸部變平,腹部突出,呼吸靠膈肌運動,最后脊柱各方向活動完全受限,此階段疼痛、晨僵反不明顯。
二、外周關節病變
(一)下肢大關節炎:常為非對稱性寡關節炎,膝、踝和肩關節受累常見,偶見肘、手、足等小關節。多出現在疾病早期,較少導致關節破壞。
(二)髖關節:多起于發病前5年內,表現為疼痛、活動受限、屈曲攣縮及關節強直,常雙側受累。年幼及外周關節炎起病者易出現髖關節病變。
(三)附著點炎 肌腱、韌帶骨附著點炎癥為本病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如胸肋關節、柄胸聯合等部位的附著點炎癥,可出現胸痛,咳嗽或噴嚏時加重,有時被誤診為“胸膜炎”;也可見于肋胸連結、脊椎、髂嵴、大轉子、坐骨結節、脛骨結節和足跟等部位。約半數以上病例出現外周關節癥狀,以髖、膝、踝等下肢大關節多見,也可累及肩、腕等上肢大關節,指、趾等末梢小關節受累者則少見,較少表現為持續性和破壞性。
三、關節外病變
本病的全身表現輕微,少數重癥者有發熱、疲倦、消瘦、貧血或其他器官受累。
(一)葡萄膜炎或急性虹膜炎
10%-30%的患者在病程中發生急性前葡萄膜炎或急性虹膜炎,可發生在病程的任何時期。典型的發展方式為單側急性發作,主要癥狀包括眼痛、畏光、流淚和視物模糊等。角膜周圍充血、虹膜水腫。裂隙燈下可見前房大量滲出和角膜沉積。
(二)腎臟損害
IgA腎病有不少報道。鏡下血尿和蛋白尿發生率達35%。這些表現對其后發生的腎功能損壞的意義尚不清楚。淀粉樣變形較罕見。通過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出的淀粉沉積和腎臟預后不良不一定相關。
(三)神級系統病變
神經系統癥狀多發生在晚期,來自壓迫性脊神經炎或坐骨神經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脫位以及馬尾綜合征,后者可引起陽萎、夜間尿失禁、膀胱和直腸感覺遲鈍、踝反射消失。
(四)肺部病變
極少數患者出現肺上葉纖維化。有時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誤認為結核,也可因為并發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劇。
(五)心血管表現
約3.5~10%的緩和可并發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及傳導障礙。合并心臟病的AS病人,一般年齡較大,病史較長,脊柱炎及外周關節病變較多,全身癥狀較明顯。
(六)骨質疏松
AS早期即可見骨質疏松。這類患者因骨質疏松引起的胸椎畸形是姿勢異常、特別是駝背的主要原因。
病因:
雖然有多種重要理論,但目前AS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首先,遺傳因素起重要作用。雖然已經肯定HLA-B27和本病的發病機制有直接關系,但其病理生理作用還不明了,而且非MHC基因也和本病的發病風險相關。其次,軟骨似乎是異常免疫反應的重要靶組織。第三,伴有TNF-α過度表達的細胞因子失調,以及炎性腸炎是本病的突出特點。第四,有證據表明,骨形成蛋白在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機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一)遺傳因素
1.MHC類基因
(1)HLA-B27
AS是一種具高度遺傳性的疾病,最近關于AS的家系和孿生研究顯示,存在遺傳易感性多基因模式。HLA-B27基因是人類MHC類分子B位點上的等位基因,它位于人的第6號染色體的短臂上,由8個外顯子和7個內含子組成,編碼分子量為43Ku的糖蛋白。HLA-B27分子由α鏈(重鏈)和p鏈(輕鏈,即β2微球蛋白)2條多肽鏈組成。
HLA-B27是一種與強直性脊柱炎相關的致病基因,其相關強度居于與HLA有關聯的疾病之首,其編碼的B27抗原在細胞免疫應答中起著重要作用。HLA-B27基因具有廣泛的地理分布,攜帶情況存在種族和地區差異,歐洲、北非、北美、東方人均發現攜帶,而在南美、澳大利亞未與外界通婚的土著人中未發現HLA-B27,亦不患AS,并且發病與該地區人群中的HLA-B27頻率有關。有報道證實,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HLA-B27陽性率在83%~95%之間,而正常人群HLA-B27陽性出現的頻率平均大約為4%~8%之間。據流行病學調查,在HLA-B27陽性人群中,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率較高,可達20%左右,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一級親屬中HLA-B27陽性者非常易患本病,患病率可達11%~24%,比一般的HLA-B27陽性群體高10倍,比正常人群高出120倍甚至高200倍。
(2)HLA-B基因
通過對同卵和異卵雙胞胎As患者研究發現HLA-B27與AS的相關性大約只占16%。提示除了HLA-B27外,其他的基因也可能與AS具有相關性。國外資料顯示,HLA-B60是次于HLA-B27的AS易感基因。據統計,同時攜帶B27和B60的人AS的發病可能性是僅B27陽性者的3-6倍,且癥狀重。2004年在中國臺灣的研究發現:HLA-B60和B61獨立于HLA-B27與AS強相關。在加拿大的AS多發家系中也發現HLA-B40(B60、B61)對B27陽性AS患者有35%的危險性。在墨西哥混血兒中所做調查顯示,AS不僅與HLA-B27連鎖,也與HLA-B39連鎖。HLA-B39與HLA-B27在B口袋上結構很相似,且在B27陰性的AS患者中頻率增高。西班牙的AS患者的調查研究中發現,HLA-Ag(A*2402)在AS患者中的頻率明顯高于B27陽性的健康對照組,且在外周關節炎的患者中也有所增高。
(3)HLA-DR基因
近年來,HLA-DR與AS的關聯在不同人群中均有報道,英國發現DRI、DRS在AS患者組中明顯增高,且DRI純合子更易致病,認為DRI是不依賴于B27而與AS關聯,而DR12與AS呈負相關。但在國內實驗結果認為,DPBI*0401在B*2704發個體中具有降低AS易感性的作用。法國SpA家系研究中發現,SpA患者中DR4等位基因比HLA-B27陽性健康同胞有明顯的異常傳遞,其余的DR等位基因未見這種異常,這提示SpA患者DR4的傳遞可能不依賴HLA-B27而獨立進行,進一步說明了HLA-DR是AS的易感基因。
(二)感染因素
60%以上的AS患者出現亞臨床炎癥改變,血清IgA抗體水平明顯升高,且血清濃度與反應蛋白水平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抗克雷白桿菌抗體與AS患者的腸道損害是密切相關的。研究者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將人類的HLA-B27植入老鼠體內的基因,這種轉基因老鼠 (Transgenicmice)經過暴露于某些環境因素(如細菌感染)之后,也象人類一樣會產生類似脊柱炎的癥狀且以腹瀉而發病,而在無菌環境中培育的轉基因鼠和攜帶HLA-B27基因數量少的大鼠則沒有關節炎癥和腸道病變出現。轉基因鼠在無菌環境中,并不發生與SpA相似的病變,必須生活在有菌環境中才發病,提示環境因素是B27相關疾病發生不可缺少的條件。
創傷、內分泌、代謝障礙和變態反應等亦被疑為發病因素。總之,目前本病病因未明,尚無一種學說能完滿解釋AS的全部表現,很可能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的受環境因素(包括感染)等多方面的影響而致病。
《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生,長生久視。”說明要預防疾病,就必須適應氣候變化,調和情志,飲食起居有常。具體到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應注意以下幾點:
本病的成因,與風寒濕等外邪入侵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平時注意預防范風寒、潮濕等尤為重要,特別是在身體虛弱的時候。當季節變化,氣候劇變的時候,要及時增減衣服;夏日酷暑或炎夏分娩,不可擋風而臥;居處潮濕或梅雨季節,晴天宜經常暴曬,以祛潮氣,天晴時更宜打開窗戶,以通風去濕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風、防寒、去濕,截其來路,是預防調養之良策。
堅持經常鍛煉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御邪能力。因“痹者,閉也”,風寒濕邪內留滯,痹阻氣血而成。通過活動肢體,使全身氣血流暢,調節體內陰陽平衡,日久可達到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的目的。但鍛煉時要注意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活動方式,切勿一次運動量過大,用力過猛,必須循序漸進,貴在堅持,必要時可請醫生或有關人員指導。此外,寒冷季節晨練不宜太早,免受風寒,對疾病不利。
疾病的發生于人的精神狀態有密切的關系,因此,七情內傷可直接致病,亦可以,由七情內傷引起人體陰陽失調、氣血虧損、抵抗力減弱,而易為外邪入侵。因此,避免情志過激或悶悶不樂、憂郁寡歡,保持精神愉快帶來身體健康,正氣內存,病安從來。
(一)椎間盤突出:椎間盤脫出是引起炎性腰背痛的常見原因之一。該病限于脊柱,無疲勞感、消瘦、發熱等全身表現,多只限于腰部疼痛,活動后加重,休息緩解;站立時常有側曲。觸診在脊柱骨突有l~2個觸痛扳機點。所有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沉均正常。它和AS的主要區別可通過CT、MRI或椎管造影檢查得到確診。腰部X椎間隙狹窄或前窄后寬或前后等寬;椎體緣后上或下角屑樣增生或有游離小骨塊;CT可證實。
(二)髂骨致密性骨炎:本病多見于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有多次懷孕、分娩史或從事長期站立職業的女性。其主要表現為慢性腰骶部疼痛和發僵,勞累后加重,有自限性。臨床檢查除腰部肌肉緊張外無其他異常。診斷主要依靠X線前后位平片,其典型表現為在髂骨沿骶髂關節之中下2/3部位有明顯的骨硬化區,呈三角形者尖端向上,密度均勻,不侵犯骶髂關節面,無關節狹窄或糜爛,骶骨側骨質及關節間隙正常。
(三)彌漫性特發性骨肥厚(DISH)綜合征
該病發病多在50歲以上男性,患者也有脊椎痛、僵硬感以及逐漸加重的脊柱運動受限。其臨床表現和X線所見常與AS相似。但是,該病X線可見韌帶鈣化,常累及頸椎和低位胸椎,經常可見連接至少四節椎體前外側的流注形鈣化與骨化,而骶髂關節和脊椎骨突關節無侵蝕,晨起僵硬感不加重,血沉正常及HLA-B27陰性。根據以上特點可將該病和AS區別開。
(四)胸椎結核:有肺、淋巴結結核的原發灶,伴結核中毒癥狀,常侵犯第10胸椎至第一腰椎,有背痛、駝背、脊髓壓迫癥等。X線檢查見腰椎挺邊緣模糊、椎間隙變窄、骨質破壞、椎體呈楔形,常有脊柱旁冷性膿腫陰影,骶髂關節常為單側受累,無韌帶骨贅。抗結核治療有效。
(五) 其他
AS是脊柱關節病的原型,在診斷時必須與骶髂關節炎相關的其他脊柱關節病如銀屑病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或賴特綜合征等相鑒別。此外,脊柱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等累及骶髂關節或脊柱時,需進一步根據相關的臨床特征加以鑒別。
AS患者一般應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油膩食品。食物要新鮮,葷素要搭配,食量不宜過多,以適合患者口味、能消化吸收為度。《素問?臟氣法時論》指出:“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五谷、蔬菜、瓜果、魚、肉、禽類等均有營養,不可偏頗。
1.宜進食高蛋白、高纖維素、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RA、AS患者長期慢性消耗,常有低熱、肌肉萎縮、貧血等癥狀,以及蛋白質不足現象。故應增加優質蛋白質和高纖維素食物的攝入。高蛋白的食物是一些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含量高食物,如奶制品、禽蛋類、肉類、魚類、豆類等,高纖維素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
2.宜適量選食富含維生素E、C、A、B等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蘿卜、豆芽、紫菜、洋蔥、海帶、木耳、干果(栗子、核桃、杏仁、葵花籽)及草莓、烏梅、香蕉,以及含水楊酸的西紅柿、橘柑、黃瓜等。維生素能幫助人體生長和組織修復,促進各種新陳代謝,增進神經和骨骼系統正常功能。因RA、AS患者長期慢性消耗,多有維生素A、維生素C等維生素的缺乏,故宜進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3.宜吃富含組氨酸、精氨酸、核酸和膠原的食物。如動物血、蛋、魚、豆類制品、土豆、雞肉等,因其能增強免疫力,促進膠原組織合成,增加骨密度,促進關節修復,有利于促進RA、AS的康復。
4.宜多吃含鈣、含鋅多的食物。如排骨、奶制品、葡萄干、芝麻、松子、核桃等食物,其能調節免疫,補充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改善骨質疏松。RA、AS患者多伴有鈣、鋅的的缺乏,尤其是缺鈣會使骨質破壞、骨質疏松加重,并使疼痛加重,所以多進食含鈣、鋅多的食物非常重要。
1.少食高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油炸食品、奶油制品等,因其產生的酮體、酸類、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和炎癥介質等,可抑制T淋巴細胞功能,易引起和加重關節疼痛、腫脹、骨質脫鈣疏松與關節破壞。
2.少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和海產品等,因其中含較高的嘌呤可能會使關節癥狀加重。
3.少飲酒、咖啡、濃茶等飲料,注意避免吸煙及被動吸煙。因飲酒、咖啡、濃茶會刺激胃腸,引起腸道不適,還會使中樞神經興奮致失眠、心悸及疼痛加重;咖啡及濃茶所含的咖啡因可抑制鈣的吸收,導致鈣質流失,引起骨質疏松;飲酒還可引起肝功能損害;吸煙可增加肺部感染的幾率,還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加重病情。
4.少食刺激性強的食物。如生蔥、生蒜、辣椒等,因其易引起關節炎癥加重,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及陰虛火旺患者最好忌用。
5.過敏體質患者應注意少食牛奶、羊奶等奶制品和花生、巧克力、小米、干酪、奶糖等含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食物。因其能產生致關節炎的介質前列腺素、白三烯、酪氨酸激酶自身抗體及抗牛奶IgE抗體等,易致過敏而引起關節炎加重、復發或惡化。
6.發物忌口:發物忌口是RA、AS患者所必須遵循的食物調養原則。“發物”,從中醫角度講,是指有刺激性或肥甘厚膩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從現代醫學角度理解,“發物”則是一些具有過敏原性的食物和會加重代謝、內分泌疾病癥狀的食物。具有過敏原性的食物能使過敏體質的人可能發生異常免疫反應,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沉積在病變部位的血管上,加重病情;而加重代謝、內分泌疾病癥狀的食物能使人體內環境失調,微循環障礙,誘發或加重RA、AS癥狀。在RA、AS急性期一般不宜進食“發物”。按照發物的性能分為四大類:一為溫熱之品,如羊肉、狗肉、花椒、胡椒、香菜、韭菜等;二為生風之品,如蝦、蟹、鵝、牛肉、椿芽、筍等;三是濕熱之品,如酒、糯米、芒果等;四是冷積之品,如西瓜、梨、柿等各種生冷之品。此外,發物具有體質特異性,所以患者應注意自己日常進食品種,如發現某食物兩次進食后均有不適,使原病情加重,應視為發物加以禁忌。發物的概念是相對的,應該按照中醫的辨證論治的原則調整膳食,如熱偏盛則不宜進食發熱之物,比如辣椒、荔枝、茴香、韭菜等;如寒偏盛則不宜進食發冷積之物,比如西瓜、梨、柿、冬瓜、莧菜等。
發物按其來源可分為以下幾類:一為海腥類,主要有帶魚、黃魚、鯧魚、蚌肉、蝦、螃蟹等水產品,這類食品大多咸寒而腥,對于體質過敏者,易誘發過敏性疾病發作如哮喘、蕁麻疹等,同時,也易催發瘡瘍腫毒等皮膚疾病。這類食物含有一定量的異性蛋白和組胺,其可能成為過敏源,引起變態反應。二為禽畜類,主要有雞頭、豬頭肉、鵝肉、驢肉、獐肉、牛肉、狗肉等,這類食物主動而性升浮,食之易動風升陽,觸發肝陽頭痛、肝風腦暈等宿疾,此外,還易誘發或加重皮膚瘡瘍腫毒。三為食用菌類,主要有蘑菇、香菇等,這類食物性升浮,過食易致動風生陽,觸發肝陽頭痛、肝風眩暈等宿疾,此外,還易誘發或加重皮膚瘡瘍腫毒。四為果品類,主要有桃子、杏、芒果、楊梅、荔枝等,此類食物性多溫熱,前人曾指出,多食桃易生熱,發癰、瘡、疽、癤、蟲疳諸患,多食杏生癰癤,傷筋骨。五為蔬菜類,主要有竹筍、芥菜、菠菜等,這類食物易誘發皮膚瘡瘍腫毒。此外,屬于發物的還有蔥、蒜、韭菜等辣刺激性食物,其易引起炎癥擴散、加重關節炎癥。雞蛋雖不屬發物,但也不宜多吃,一般一天不宜超過2個。原因是雞蛋內含大量蛋白,但它們屬于異性蛋白,有相當一部分人吃了異性蛋白質后出現變態反應。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