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脂肝,肝癖,肝痞)
- 掛號科室:保健科
- 發病部位:肝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人群:所有人群,肥胖人群,體質超重肥胖者占64%。
- 典型癥狀:疲勞 肝臟輕度脂肪變性 肝腫大 肝區痛 血脂異常
脂肪肝癥狀診斷
一、癥狀:
輕度脂肪肝可無任何臨床癥狀,尤其是老年人由于飲食過量或高脂飲食造成者,臨床稱為“隱性脂肪肝”。中度或重癥患者,特別是病程較長者癥狀較明顯。常見的癥狀有癥狀者多表現為疲乏、食欲不振、右季脅痛、惡心、腹脹等肝功能障礙癥狀。可伴腹痛,主要是右上腹痛,偶爾中上腹痛,伴壓痛,嚴重時有反跳痛、發熱,白細胞計數增高,似急腹癥的表現,需要及時處理,此種表現少見。手術中見肝包膜被伸張、肝韌帶被牽扯,病人疼痛原因是肝包膜受伸張、肝韌帶被牽拉、脂肪囊腫破裂和發炎等所致。重癥脂肪肝可合并門靜脈高壓癥和消化道出血。同時由于維生素缺乏還可伴有貧血、舌炎、外周神經炎以及神經系統癥狀,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腫,其他還可有蜘蛛痣、男性乳房發育、睪丸萎縮、陽痿,女子有閉經、不孕等。
二、體征:
體質超重肥胖者占64%。肝臟腫大占15%,可有肝區叩壓痛,脾腫大,以及皮膚出現蜘蛛痣和肝掌等。
肝臟腫大為脂肪肝的常見體征,發生率可高達75%以上,多為輕至中度肝臟腫大,表面光滑、邊緣圓鈍、質地正常或稍硬而無明顯壓痛。門靜脈高壓等慢性肝病的體征相對少見,脾腫大的檢出率在脂肪性肝炎病例中一般不超過25%。局灶性脂肪肝由于病變范圍小,臨床表現多不明顯,但同時并存其他肝病時例外。
三、診斷標準:
脂肪肝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尤其是B超和CT具有一定特征,確診有賴于肝活檢。
1.病史 酒精性脂肪肝有長期酗酒史,尤其是酒精成分高的白酒。此外,還有肥胖、糖尿病、靜脈高能營養、使用有關藥物及接觸毒物等。
2.臨床表現 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體重下降、乏力、腹脹、肝區不適或隱痛。
3.體格檢查 可觸及腫大的肝臟(一般在右肋下2-3厘米以內),表面光滑,邊緣圓鈍,質地軟或中等硬度,可有輕度壓痛,部分病人有叩擊痛。重癥病人可出現肝硬化表現。
4.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少數病人可出現輕度黃疸。
四、分類:
脂肪肝的臨床表現與其病因、病理類型及其伴隨疾病狀態密切相關。臨床上,根據起病緩急可將脂肪肝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前者相對少,后者主要指由肥胖、糖尿病和酗酒等引起的大泡性肝細胞脂肪變。
1.急性小泡性脂肪肝 急性小泡性脂肪肝臨床表現類似急性或亞急性重癥病毒性肝炎,常有疲勞、惡心、嘔吐和不同程度黃疸,甚至出現意識障礙和癲癇大發作。嚴重病例短期內迅速發生肝性腦病、腹水、腎功能衰竭以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最終可死于腦水腫和腦疝。當然,也有部分急性小泡性脂肪肝臨床表現輕微,僅有一過性嘔吐及肝功能損害的表現。肝活檢提示小泡性脂肪變,但炎癥細胞浸潤和壞死并不明顯,電鏡可見線粒體異常。
2.慢性大泡性脂肪肝 慢性大泡性脂肪肝即通常所述脂肪肝,好發于中老年人,男性可能多于女性。起病隱匿,一般多呈良性經過,癥狀輕微且無特異性。即使已發生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有時肝病相關癥狀仍可缺如,故多在評估其他疾病或健康體檢作肝功能及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
脂肪肝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脂肪肝的病因學包括脂肪肝發生的條件(誘因)和導致脂肪肝的原因(致病因素)兩個方面。在脂肪肝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機體的免疫狀態、營養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年齡和性別等均起相當重要的作用,即為脂肪肝發病的條件因素。
脂肪肝的致病因素有化學因素、營養因素、內分泌代謝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遺傳因素等。
1.化學性致病因素
包括化學毒物(黃磷、砷、鉛、苯、四氯化碳、氯仿等)、藥物(甲氨蝶呤、四環素、胺碘酮、糖皮質激素等)、酒精等,嗜酒一直是歐美脂肪肝和肝硬化最常見的原因;
2.營養因素
飲食過多、體重超重造成的肥胖是近年來引起脂肪肝最常見的因素之一,蛋白質及熱量缺乏是脂肪肝的另一重要原因。
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主要是由于人體長期缺乏能量和蛋白質所致,根據原因不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1)原發性營養不良:主要因食物蛋白質和能量供給或攝入不足,長期不能滿足人體生理需要所致,多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落后地區。
(2)繼發性營養不良:多由其他疾病所誘發,歐美等發達國家以及年長兒童和成年人中發生的營養不良以繼發性為多,常見于吸收不良綜合征、慢性感染與炎癥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食物中缺乏蛋白質,即使熱量足夠也可引起脂肪肝。營養不良引起的脂肪肝主要見于兒童許多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皮質醇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高尿酸血癥、高脂蛋白血癥和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均可引起肝細胞脂肪變性,其中以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與脂肪肝的關系最為密切。
3.生物因素
包括病毒和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這些致病因素主要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及炎性細胞浸潤。近來研究發現部分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別引起大泡性和小泡性肝細胞脂肪變性。肺結核、敗血癥等一些慢性細菌感染性疾病,也可因營養不良、缺氧以及細胞毒素損害等因素導致肝細胞脂肪變性。此外各型病毒性肝炎恢復期以及慢性病毒感染均可誘發肥胖性脂肪肝。
4.遺傳因素
主要是通過遺傳物質基因的突變或染色體的畸變直接致病的。在肝臟,它們主要引起先天性代謝性肝病,其中肝豆狀核變性、半乳糖血癥、糖原累積病、果糖耐受不良等遺傳性疾病可引起大泡性脂肪肝,而尿素循環酶先天性缺陷、線粒體脂肪酸氧化遺傳缺陷等則可引起小泡性脂肪肝。此外某些家庭中的人具有某種疾病的素質,如肥胖、Ⅰ型糖尿病、原發性高脂血癥等,此種現象稱其為遺傳易感性。
(二)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
食物中脂肪經酶水解并與膽鹽結合,由腸黏膜吸收,再與蛋白質、膽固醇和磷脂形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進入肝臟后在肝竇庫普弗細胞分解成甘油和脂酸,脂酸進入肝細胞后在線粒體內氧化、分解而釋出能量;或酯化合成三酰甘油;或在內質網轉化為磷脂及形成膽固醇酯。肝細胞內大部分的三酰甘油與載脂蛋白等形成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以此形式進入血液循環。VLDL在血中去脂成為脂酸提供給各種組織能量。脂類代謝障礙是產生脂肪肝的原因:
(1)食物中脂肪過量、高脂血癥及脂肪組織動員增加(饑餓、創傷及糖尿病),游離脂肪酸(FFA)輸送入肝增多,為肝內三酰甘油合成提供大量前體。
(2)食物中缺乏必需脂肪酸,急性酒精中毒、急性蘇氨酸缺乏、攝入大劑量巴比妥鹽等使肝細胞內三酰甘油及游離脂酸合成增加。
(3)熱量攝入過高,從糖類轉化為三酰甘油增多。
(4)肝細胞內游離脂酸清除減少,過量飲酒、膽堿缺乏、四氯化碳和乙硫氨酸中毒等均可抑制肝內游離脂酸的氧化。乙硫氨酸中毒及膽堿缺乏可阻斷磷脂合成。
(5)VLDL合成或分泌障礙等一個或多個環節,破壞脂肪組織細胞、血液及肝細胞之間脂肪代謝的動態平衡,引起肝細胞三酰甘油的合成與分泌之間失去平衡,最終導致中性脂肪為主的脂質在肝細胞內過度沉積形成脂肪腫。
近年來由于脂肪肝引起的肝炎日漸增多,脂肪性肝炎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總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組織學改變與酒精性肝炎非常相似,提示它們的發病機制可能有許多共同之處。目前認為兩者至少可能有兩條共同的發病機?疲一是氧應跡-脂質過氧化損傷;二是腸源性內毒素介導的TNFα等細胞因子損傷。范建高等認為酒精中毒及肥胖、糖尿病等所致的脂肪肝,均可通過FFA.CYP2E1(細胞色素P450 2E1)的高表達、脂質過氧化損傷以及可能伴隨的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單核巨噬細胞激活介導的細胞因子相關性損傷、免疫性肝損傷等導致脂肪變性的肝細胞進一步發生氣球樣變和壞死。在小葉內炎癥細胞浸潤甚至纖維化的發生,部分肝細胞在以凋亡的形式死亡的過程中,FFA可能起重要的作用。脂肪肝與肝纖維化、肝硬化的發生也密切相關。非酒精脂肪肝一般需在脂肪性肝炎的基礎上才能發展為肝硬化,即按傳統的細胞變性壞死-炎癥-纖維增生模式發展,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肝硬化的必經階段。但是,Nonomura等研究發現,少數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無明顯肝組織炎癥和肝細胞壞死的情況下發生肝纖維化,這可能是脂肪肝對肝細胞損傷本身即是肝星狀細胞激活和肝細胞外基質(ECM)增多的啟動因素。脂肪肝時受損的肝細胞可通過多種途徑激活肝星狀細胞和肝巨噬細胞(KC)(炎癥前步驟);而活化的KC釋放的各種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在損害肝細胞的同時,亦是肝星狀細胞活化及向肌成纖維細胞轉化的強烈刺激因子(炎癥步驟);上述過程啟動肝星狀細胞轉化及增殖后,肌成纖維細胞即以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促使肝星狀細胞周而復始地增殖并分泌大量細胞外基質(炎癥后步驟),即肝星狀細胞活化的Gressner三步瀑布假說。總之脂肪肝發生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具體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有待進一步研究。
2.病理
脂肪肝肉眼觀肝臟彌漫性腫大,但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肝臟重量增加,可達3~6kg,大體形態和大小正常或縮小,重癥者則明顯縮小,可小至800g左右;脂肪肝邊緣鈍而厚質如面團,壓迫時可出現凹陷,表面色澤較蒼白或帶灰黃色,切面呈黃紅或淡黃色有油膩感。光鏡下肝細胞腫大,胞質內充滿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或脂滴,大部分病例脂滴彌漫分布于肝小葉中央區(肝腺泡Ⅲ區),嚴重者可累及肝腺泡Ⅰ區,即整個小葉的大多數肝細胞均有脂滴沉積,但有時脂肪浸潤呈灶狀或不規則分布。當脂滴變多直徑增大至5µm左右時,光鏡下可見脂滴呈串珠狀聚集在肝細胞的竇面,進而肝細胞胞質內充滿這些微滴,此即小泡性脂肪變。隨著肝內脂肪含?康腦黽櫻各個肝細胞內的≈滴可3植槐浠蜓桿偃諍銑芍本洞笥?25µm的單個大脂滴,細胞核和細胞器被擠壓移位至脂滴邊緣,但是細胞非脂肪部分的容積常無變化,此種改變稱為大泡性脂肪變。肝細胞小泡性脂肪變一般不伴有壞死、炎癥和纖維化,即常表現為單純性脂肪肝。
各種病因所致的大泡性脂肪肝如任其發展則可相繼發生以下4種改變或這些改變合并存在。
(1)單純性脂肪肝:僅見肝細胞脂肪變性。
(2)脂肪性肝炎:在脂肪變性的基礎上伴肝細胞變性壞死和炎癥細胞浸潤,可伴有Mallory小體和纖維化。
(3)脂肪性肝纖維化:在脂肪肝特別是脂肪性肝炎的基礎上出現中央靜脈周圍和肝細胞周圍纖維化,甚至匯管區纖維化和中央匯管區纖維分隔連接。
(4)脂肪性肝硬化。為繼發于脂肪肝的肝小葉結構改建,假小葉及再生結節形成。
脂肪肝預防
1、合理膳食:每日三餐,膳食要調配合理,作到粗細搭配,營養平衡,足量的蛋白質能清除肝內脂肪。
2、適當運動:每天堅持體育鍛煉,可視自己體質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如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要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逐步達到適當的運動量以加強體內脂肪的消耗。
3、慎用藥物:肝臟是人體的化工廠,任何藥物進入體內都要經過肝臟解毒,所以平時不要動不動就吃藥。特別不要隨便吃廣告上宣傳的所謂保健類的藥物,對出現有癥狀的脂肪肝患者在選用藥物時更要慎重,謹防藥物的毒副作用,特別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絕對不能用,避免進一步加重肝臟的損害。
4、此外,心情要開朗,不暴怒,少氣惱,注意勞逸結合等也是相當重要的。
脂肪肝鑒別診斷
應與其他常見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謝性肝病、肝硬化等相鑒別。對局灶性脂肪肝,需與原發或繼發性肝癌、肝血管瘤等占位性病變鑒別。
一、重度脂肪肝
重癥脂肪肝是指臨床癥狀兇惡,預后不良的脂肪肝。嚴格來說,它是某些危重疾病的一種病理過程。主要包括妊娠急性脂肪肝、腦病脂肪肝綜合征。它與一般脂肪肝在臨床癥狀、體征、疾病預后方面具有明顯不同。
(一)妊娠急性脂肪肝
本病又稱為產科急性黃色肝萎縮。是妊娠的嚴重并發癥,臨床較為少見,預后惡劣。本病多發生于妊娠末三個月(30-40周)發病。據認為,妊娠期大量口服與滴入四環素,有可能誘發本病。
主要臨床癥狀:驟發的持續性惡心,嘔吐,甚至嘔血,伴有上腹疼痛,一周出現黃疸,常無瘙癢,以后黃疸迅速加深,繼之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或昏迷;血清膽紅素輕至中度升高,如合并DIC,則嘔吐咖啡色液或鮮血。以及尿血,便血,紫癜,齒齦及注射部位出血,同時,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減少,FDP值上升及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半數病人少尿,代謝性酸中毒等早期腎功能衰竭的表現。
(二)腦病脂肪肝綜合征(Reye綜合征)
本病主要發生于小兒和青少年。發病前常有某種病毒感染,感冒樣前驅癥狀和水痘,感染癥狀改善2-3天后,突然出現頻繁嘔吐,伴劇烈頭痛,數小時內進入譫妄,痙攣,木僵和去大腦皮質狀態,最后進入昏迷。常伴有發熱,低血糖,肝功能異常等表現。本病起病兇險,病死率高。
二、肝癌、肝血管瘤、肝膿腫、肝囊腫
局限性脂肪肝改變需與它們相鑒別。肝癌,尤其是小細胞肝癌和甲胎蛋白陰性的肝癌,很難與局限性脂肪肝鑒別。通常情況下小細胞肝癌多呈衰減,常有包膜影和門靜脈侵犯。轉移性肝癌多為超聲增強,常見多結節,無門脈系統侵犯,CT顯示肝癌多呈邊界較清楚的密度減低區,加注造影劑后掃描組織對比增強。選擇性肝動脈造影能較好地顯示腫瘤血管或血管瘤。肝動脈造影雖然在鑒別肝血管瘤和肝癌時存在困難,但對于排除肝膿腫、肝囊腫等仍有一定價值。B超引導下肝穿刺活檢是確診各種肝內占位性病變的有效方法。
三、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患者肝內脂肪變性呈彌漫性分布,常需與病毒性肝炎等鑒別。病毒性肝炎患者除具有乏力、納差、發熱、惡心、嘔吐、黃疸、尿黃等表現外,流行病學、病原學檢查有助于確診。
脂肪肝飲食保健
一、脂肪肝的食療方:
1.何首烏粥取何首烏20克,粳米50克,大棗2枚。將何首烏洗凈曬干,打碎備用,再將粳米、紅棗加清水600毫升,放入鍋內煮成稀粥,兌入何首烏末攪勻,文火煮數沸,早晨空腹溫熱服食。
2.赤小豆鯉魚湯取赤小豆150克,鯉魚1條(約500克),玫瑰花6克。將鯉魚活殺去腸雜,與余兩味加水適量,共煮至爛熟。去花調味,分2~3次服食。
3.菠菜蛋湯取菠菜200克,雞蛋2只。將菠菜洗凈,人鍋內煸炒,加水適量,煮沸后,打入雞蛋,加鹽、味精調味,佐餐。
4.靈芝河蚌煮冰糖取靈芝20克,蚌肉250克,冰糖60克。將河蚌去殼取肉,用清水洗凈待用。靈芝入沙鍋加水煎煮約1小時,取濃汁加入蚌肉再煮,放入冰糖,待溶化即成,飲湯吃肉。
5.兔肉煨山藥取兔肉500克,懷山藥50克,鹽少許。將兔肉洗凈切塊,與懷山藥共煮,沸后改用文火煨,直至爛熟,飲湯吃肉。
二、脂肪肝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山楂、制何首烏、雪蓮果、 燕麥 、玉米 、海帶 、黑芝麻、黑木耳、大蒜 、蘋果、牛奶 、洋蔥 、甘薯 ,胡蘿卜、花生、葵花籽、山楂、無花果等
1.脂肪肝吃什么花茶?
1). 紅花山楂橘皮茶:紅花10g,山楂50g,橘皮12g,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數次當茶飲。
2). 荷葉山楂丹參茶:荷葉、山楂丹參10g,每日泡茶飲,數次多飲。
3). 金歸揸橘茶:郁金、當歸各12g,山楂、橘皮各25g,加水同煎取汁代茶飲,每日1劑,分2-3次內服。
4). 金香茶:郁金、香橘皮、木香各10g,加水適量,煎取藥汁代茶飲,每日1劑,每早中晚3次服。
5). 三花茶:玫瑰花、代代花、茉莉花各20g,加水煎取藥汁,或沸水沖泡代茶飲,每日1劑。
2.脂肪肝吃什么花草藥膳?
1).金錢草砂仁魚:金錢草、車前草各60克,砂仁10克,鯉魚1尾,鹽、姜各適量。將鯉魚去鱗、鰓及內臟,同其他3味加水同煮,魚熟后加鹽、姜調味。
2).魚腦粉:魚腦(或魚子)適量。將魚腦或魚子焙黃研細末。溫開水沖服,每次服3~5克。適用于脂肪肝。
3).脊骨海帶湯:海帶絲、動物脊骨各適量,調料少許。將海帶絲洗凈,先蒸一下;將動物脊骨燉湯,湯開后去浮沫,投入海帶絲燉爛,加鹽、醋、味精、胡椒粉等調料即可。食海帶,飲湯。
4).玉米須冬葵子赤豆湯:玉米須60克,冬葵子15克,赤小豆100克,白糖適量。將玉米須、冬葵子煎水取汁,入赤小豆煮成湯,加白糖調味。分2次飲服,吃豆,飲湯。
5).白術棗:白術、車前草、郁金各12克,大棗120克。將白術、車前草、郁金紗布包好,加水與棗共煮,盡可能使棗吸干藥液,去渣食棗。
6).黃芝澤香飲:黃精、靈芝各15克,陳皮、香附子各10克,澤瀉6克。將以上各味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飲服。
7).當歸郁金楂橘飲:當歸、郁金各12克,山楂、橘餅各25克。將上述4味同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飲服。
8).紅花山楂橘皮飲:紅花10克,山楂50克,橘皮12克。將上述3味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服。
9).黃芪郁金靈芝飲:黃芪30克,靈芝、茯苓各15克,郁金10克,茶葉6克。將上述4味水煎取汁,煮沸后浸泡茶葉。
三、脂肪肝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酒、全脂牛奶、雞蛋黃、動物油、動物內臟(即下水、下貨)、雞皮、肥肉及魚籽、蟹黃、煎炸食品、吃巧克力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