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恐水癥)
- 掛號科室:
- 發病部位:全身
- 傳染性:有傳染性
- 傳播途徑:其他
- 多發人群:所有人群,大多是兒童
- 典型癥狀:躁狂與昏睡交替 三怕(水聲、光、風)現象 低燒 恐水癥 喉頭痙攣
一、癥狀
狂犬病患者典型三恐(恐風、恐水、恐光)病癥占60%,另40%為不典型癥狀。
潛伏期因為個體差異導致時間差異大。大多數在3個月以內發病,超過半年者占4%~10%,超過1年以上者約1%,文獻記載最長1例達19年。平均20-90天。 影響潛伏期長短的因素為年齡(兒童較短)、傷口部位(頭、面部發病較早)、傷口深淺(深者發病早)、病毒入侵數量及毒株的毒力、受傷后是否進行了正規的擴創處理和接種狂犬病疫苗預防等。其他如外傷、受寒、過度勞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發病。由吸血蝙蝠嚙咬而引起的狂犬病,絕大多數病例不出現興奮期,也無咽肌痙攣和恐水現象,而以上行性癱瘓為主要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可分為狂躁型(腦炎型)及麻痹型(靜型)兩型。狂躁型狂犬病的病變主要在腦干、頸神經或更高部位中樞神經系統,麻痹型狂犬病的病變則局限于脊髓和延髓,因而造成臨床癥狀的差異。兩者都可分為下列三期:
1.前驅期
兩型的前驅期相似。在興奮狀態出現前大多數患者有低熱、嗜睡、食欲缺乏,少數有惡心、嘔吐、頭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適等;對痛、聲、光、風等刺激開始敏感,并有咽喉緊縮感。具有重大診斷意義的早期癥候,是已愈合的傷口部位及神經通路上,有麻木、發癢、刺痛或蟲爬、蟻走等感覺異常,約發生于80%的病例。這是由于病毒繁殖刺激神經元,特別是感覺神經元而引起,此癥狀可維持數小時至數天。本期持續1~2天,很少超過4天以上。
2.興奮期或痙攣期
可分兩型,兩型的表現不同。
(1)躁狂型狂犬病:
國內最多見,國外約占2/3。患者逐漸進入高度興奮狀態,其突出表現為極度恐怖,有大難臨頭的預兆感,并對水聲、光、風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等。
臨床癥狀:
A)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性癥狀,但不一定每例均有,更不一定在早期出現。典型者飲水、見水、聞流水聲,或僅提及飲水時,均可引起嚴重咽喉肌痙攣。因此,患者渴極而不敢飲,即使飲也無法下咽,滿口流涎,沾污床褥或向四周胡亂噴吐。由于聲帶痙攣,故吐字不清,聲音嘶啞,甚至失音。
B)怕風亦是本病特有的癥狀,微風、吹風、穿堂風等都可導致咽肌痙攣。其他如音響、光亮、觸動等,也可引起同樣發作。
C)咽肌痙攣發作使患者極度痛苦,不僅無法飲水和進食,而且常伴有輔助呼吸肌痙攣,導致呼吸困難和缺氧,甚或全身進入疼痛性抽搐狀態,每次發作后患者仍煩躁不安,并有大量出汗及脫水現象。
D)自主神經功能亢進,患者出現大汗、流涎、體溫升高達38℃以上,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瞳孔擴大。患者表情痛苦、焦急,但神志大多清楚,極少有侵人行為。隨著興奮狀態的增長,部分患者可出現精神失常、譫妄、幻視幻聽、沖撞嚎叫等癥狀。病程進展很快,多在發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環衰竭。本期持續1~3 天。
(2)麻痹型狂犬病(paralytic rabies):
狂躁型平均8天。印度及泰國較常見,約占總數1/3,國內報道不到10例。臨床上無興奮期,無恐水癥狀和吞咽困難,而以高熱、頭痛、嘔吐、咬傷處疼痛開始,繼則出現肢體軟弱、腹脹、共濟失調、部分或全部肌肉癱瘓、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呈現橫斷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表現。早期用叩診錘叩擊胸肌,可見被叩擊隆起,數秒鐘后平復。早期僅在叩診處出現肌水腫與毛發豎立。病程持續4~5天。
3.昏迷期或麻痹期
麻痹型一般為13天左右。兩型狂犬病不易區別。痙攣停止,患者暫趨安靜,有時尚可勉強飲水吞食,反應減弱或消失,轉為弛緩性癱瘓,其中以肢體軟癱最為多見。眼肌、顏面部及咀嚼肌癱瘓,表現為斜視、眼球運動失調、下頜下墜、口不能閉合和面部缺少表情。此外,尚有失音、感覺減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在本期中患者的呼吸逐漸變為微弱或不規則,并可出現潮式呼吸、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心音低鈍、四肢厥冷,可迅速因呼吸和循環衰竭而死亡。臨終前患者多進入昏迷狀態。本期持續6~18h。
二、體征
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后的路徑是:首先侵染肌細胞,在肌細胞中渡過潛伏期,后通過肌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乙酰膽堿受體進入神經細胞,其在周圍神經組織里的平均移動速率是3mm/h,上行到中樞神經組織(腦-脊髓)后可在一天內繁殖擴散到整個中樞神經組織內。然后沿著相同的通路進入脊髓,進而入腦,并不延血液擴散。病毒在腦內感染海馬區、小腦、腦干乃至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并在灰質大量復制,延神經下行到達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膚等部位。 狂犬病病毒對宿主主要的損害來自內基小體,即為其廢棄的蛋白質外殼在細胞內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顆粒,內基小體廣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細胞中,也是本疾病實驗室診斷的一個指標。
三、診斷標準
1.臨床診斷
詢問是否被以下動物咬過,需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如人、、狗、雪貂、浣熊、臭鼬、狐貍、狼、熊、蝙蝠、R等動物。 已屬發作階段的病例,根據患者過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貓、狼、狐等動物咬傷史,診斷即可初步成立,如能了解被咬傷情況及該動物的健康狀況,則對診斷本病更有價值。如不能確定咬人的犬或貓是否患狂犬病,應將動物關在籠內飼養,如動物在7~10天內不發病,則一般可排除動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如興奮、狂躁、恐水、怕風、咽喉肌痙攣、大量流涎、癱瘓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臨床診斷。對癥狀不明顯者特別注意有無“三怕”(怕水聲、光、風)現象,必要時用扇風、倒水和亮燈試驗,狂躁癥狀不明顯應注意咽肌水腫和毛發豎立現象。如生前免疫學抗原、抗體的檢測陽性,死后腦組織動物接種及神經元胞質中發現內氏小體則可確診。
2.檢測診斷
A)血液檢查:
白細胞總數12~30×109/L不等,中性粒細胞多在80%以上。
B)內基小體檢查:
從死者腦組織印壓涂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鏡檢及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內基小體,陽性率約70~80%熒光抗體檢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氣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經元纖維的皮膚切片,用熒光抗體染色檢查狂犬病毒抗原。
C)酶聯免疫技術檢測狂犬病毒抗原:
可供快速診斷及流行病學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則中和試驗可見效價上升,曾經接種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體須超過1:5000方可診斷為本病。
D)病毒分離:
病人唾液、腦脊液或死后腦組織混懸液可接種動物,分離病毒,經中和試驗鑒定可以確診,但陽性率較低。
狂犬病疾病
【病毒簡介】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屬于RNA病毒,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屬(lyssavirus)。病毒形態一端鈍圓,一端扁平,似子彈,直徑75~80nm,長175~200nm。內層為核殼,含40nm核心,外層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許多絲狀突起,突起物遠端為槌狀。整個病毒表面呈蜂窩狀的六角形結構。病毒的基因組為負鏈單股RNA,分子量為4.6×106。病毒基因組長11932個核苷酸,其中約91%的核苷酸參與編碼五種已知的結構蛋白,即糖蛋白(GP)、包膜基質蛋白(M2P)、殼體基質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轉錄酶蛋白(LP)。基因組RNA與180個NP分子結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護而不被降解,同時也為基因組的復制和轉錄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結構基礎。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結構蛋白(分子量僅為25×103),它可連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殼。GP是一種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與乙酰膽堿受體結合使病毒具有神經毒性,同時可誘發宿主體內產生中和抗體和刺激細胞免疫,對狂犬病病毒的攻擊有保護作用。NP為狂犬病毒的群特異性抗原,可使機體產生補體結合抗體。NP誘生的抗狂犬病毒保護力是由各種細胞因子(如抗體、單核因子和淋巴細胞等)參與的相互作用產生的;還能對中和抗體有促進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還可能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
狂犬病病毒有兩種病毒株:A)自然病毒(街毒):能引起狂犬病的天然病毒株,毒力強。潛伏期長(腦內接種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種途徑感染后均可使動物發病。可接種于雞胚,鼠腦。也可在地鼠腎細胞及二倍體細胞中培養生長。從人與動物分離的病毒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動物發病的病原體;B)固定毒:由于街病毒連續在動物腦內傳代(50代以上)后,毒力減低,潛伏期縮短,并固定在3~6天,對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內基體病的毒株。固定毒對人的致病力明顯減弱,但仍保持很好的抗原性,注入人體后可刺激抗體生成,故可用以制備疫苗。抵抗力不強,在56℃30分鐘或100℃2分鐘條件下即可滅活,但在4℃和0℃以下可分別保持活力達數周和數年。一般消毒方法,如日曬、紫外線、甲醛以及季胺類消毒劑(新潔爾滅等)均能將其殺滅,故被狂犬咬傷的傷口可用新潔爾滅沖洗。狂犬病病毒可在雞胚、鴨胚、乳鼠腦以及多種組織培養(如人二倍體細胞、地鼠腎細胞等)中生長,故可用這種方法從病人或病獸體內分離病毒和制備疫苗。所有溫血動物均可受染本病,但大多數地區的傳染源主要是病犬(約占90%),病貓、病狼次之。在犬、貓狂犬病已經得到控制的地區,傳染源主要是野生動物,如西歐、北美的狐、臭鼬,中南美的吸血蝙蝠、食蟲蝙蝠等。病人傳染健康人的可能性很小,故也應注意隔離。病犬、病狼等的唾液中含病毒較多,于發病前數日即有傳染性。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線、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類化合物如苯扎溴銨等滅活。其懸液經56℃ 30~60min或100℃ 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殺滅。在冰凍干燥下可保存數年。被感染的組織可保存在50%的甘油內送檢。
用抗狂犬病毒核殼蛋白單克隆抗體可以將狂犬病毒及其相關病毒分為五個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擊病毒標準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歐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別與血清1、2、3、4型相對應,基因5和6型即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稱為狂犬相關病毒,其中野外分布主要為2、3、4型。
【發病機制】
狂犬病病毒對神經組織有強大的親和力,主要通過神經逆行,向心性向中樞傳播,一般不入血。狂犬病毒含5種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雙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質(M)等。后二者為小分子蛋白。G可導致體內形成中和抗體,可對抗病毒攻擊。N導致的抗體但不具中和力,可用檢測漿內包涵體。 狂犬病發病過程可分為下列3個階段:
1.病毒繁殖:
病毒自咬傷部位皮膚或黏膜侵入后,首先在局部神經外,即傷口附近的橫紋肌細胞內小量繁殖,通過和神經肌肉接頭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經。從局部傷口至侵入周圍神經不短于72h。從局部傷口至侵入周圍神經的間隔時間一般為3日以內,也有認為病毒在入侵處可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長(占潛伏期的大部分時間)。
2.侵入中樞神經:
沿周圍神經的軸索漿向心性擴散,其速度約每小時3mm(5cm/d)到達背根神經節后,開始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再波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主要侵犯腦干和小腦等部位的神經元。但亦可在擴散過程中終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臨床表現。
3.擴散:
即病毒自中樞神經系統向周圍神經離心性擴散,侵入各組織與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經上皮等處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經核、吞咽神經核及舌下神經核的受損,可發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痙攣,臨床上患者出現恐水、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交感神經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和心臟神經節受損,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甚至突然死亡。
目前認為,病毒的局部存在并非導致臨床表現差異的惟一因素,體液免疫及細胞介導免疫早期有保護作用,但當病毒進入神經細胞大量增生后,則免疫介導的損害和發病也有一定關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種狂犬病毒后死亡延遲,被動輸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細胞后,則死亡加速。在人類狂犬病,其淋巴細胞對狂犬病毒細胞增生反應為陽性者多為狂躁型,死亡較快。對髓磷脂基礎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應者也為狂躁型,病情進展迅速,腦組織中可見由抗體、補體及細胞毒性T細胞介導的免疫性損害。
【病理改變】
非特異性病變:急性彌漫性腦脊髓炎,尤以與咬傷部位相當的背根節及脊髓段、大腦的海馬以及延髓、腦橋、小腦等處為重,腦膜通常無病變。腦實質呈充血、水腫及微小出血,鏡下可見非特異性變性和炎癥改變、如神經細胞空泡形成、透明變性和染色質分解、血管周圍單核細胞浸潤等。
而在80%患者的神經細胞胞質中,則可發現一種特異而具診斷價值的嗜酸性包涵體,稱為內基氏小體(Negribody)。內基小體是指具診斷意義的病人腦組織內嗜酸性包涵體,為狂犬病毒的擊落,呈圓形或橢圓形,染色后呈櫻桃紅色,直徑約3~10nm,邊緣整齊,內有1~2個狀似細胞核的小點,最常見于海馬及小腦浦肯野組織的神經細胞中;亦可在大腦皮層的錐細胞層、脊髓神經細胞、后角神經節、視網膜神經細胞層、交感神經節等處檢出。內基氏小體實為病毒的集落,電鏡下可見小體內含有桿狀病毒顆粒。
唾液腺腫脹,質柔軟,腺泡細胞明顯變性,腺組織周圍有單核細胞浸潤。胰腺腺泡和上皮、胃粘膜壁細胞、腎上腺髓質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等均可呈急性變性。
狂犬病預防
目前的醫學手段尚不足以對狂犬病實行有效治療手段,所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動物、人類染病,更加重要。應加強預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蔓延。預防接種對防止發病有肯定價值。還應嚴格管理飼養動物(特變是貓犬等)的條例。降低發病率。
(1)控制傳染源
對野犬野貓通過投喂含口服狂犬疫苗的誘餌實現控制。對飼養的貓狗、警犬及實驗用貓狗等溫血動物,應進行登記,并強制性接種狂犬疫苗。狗(貓),只有狂犬病發作才帶毒。已經發作狂犬癥的溫血動物咬人,才有可能通過唾液將狂犬病毒傳播到人身上,此時需要盡快打狂犬病預苗預防。發現已染病的溫血動物,應立即擊斃,以免傷人。對咬人的可疑的狗或貓需要隔離觀察10天,在此期間如果動物不發病死亡,被咬傷的人可以不要或中止免疫預防。動物一般在出現神經癥狀前唾液開始排毒,至死亡只有短短數日。自然感染狂犬病的狗、貓在潛伏期內唾液中沒有病毒,狗通常在神經癥狀出現前1-5天唾液才有病毒;出現癥狀后迅速死亡的狗,它的腦和唾液的病毒濃度,比活得較長一些的狗反而低些。實驗感染的貓一般在發病前1-2天至發病后3天唾液排毒。 仍存活的動物可確定為非患狂犬病者可解除隔離。對死亡動物應取其腦組織進行檢查,并將其焚毀或深埋,切不可剝皮或進食。對于器官移植方面,也應確保器官捐獻者無染病。2004年在美國一個未診斷為狂犬病的患者過世之后捐獻內臟,獲得捐獻的三個人因狂犬病身亡。
(2)傷口處理
早期的傷口處理很重要。人被咬傷后應及時以20%肥皂水充分地清洗傷口,并不斷擦拭。傷口較深者尚需用導管伸入,以肥皂水作持續灌注清洗。如有免疫血清,作皮試陰性后,可注入傷口底部和四周,傷口不宜縫合或包扎。被流浪動物或者是不能辨明其健康與否的動物咬傷或抓傷后,應立即用肥皂水反復沖洗傷口,再用碘伏消毒(不是碘酒,碘酒即碘酊,會刺激皮膚黏膜)。傷口不要包扎,要保持暴露,因為狂犬病菌屬于厭氧菌,包扎導致傷口缺氧反而會加速病菌繁殖.在被咬(抓)傷24小時內到防疫站,疾控中心接種疫苗。(醫院不提供疫苗接種)。
(3)預防接種
接種對象為:①被狼、狐等野獸所咬者;②被發病隨后死亡(包括觀察期內)或下落不明的犬、貓所咬者;③為已被擊斃和腦組織已腐敗的動物所咬者;④皮膚傷口為狂犬唾液沾污者;⑤傷口在頭、頸處,或傷口較大而深者,如咬人動物(指非流行區而言)5日后仍安危無恙,注射即可中止;⑥醫務人員的皮膚破損處為狂犬病病人沾污者等。近年來,國內已發現一些被咬傷發生狂犬病而死亡的病列,而犬卻安然無恙,經證實該犬的唾液內帶毒,故流行區被犬咬傷者均應接種。表1示狂犬病預防接種的適應證。
我國廣泛使用田鼠腎細胞疫苗,1979年起,由武漢生物制品所通過鑒定,投產。輕度咬傷者于第0、7、14天各肌注2ml,重度咬傷及頭、面、頸部咬傷于第0、3、7、14及30天各肌注2ml。該疫苗的效果,各方報告不一致,有的認為其效果僅及人二倍體疫苗的1/6,因此,需尋找新一代疫苗。免疫血清有抗狂犬病馬血清與人體抗狂犬病球蛋白兩種。我國目前生產的是前者,每支10ml,含1,000IU;成人劑量為20ml;兒童為40IU/kg。需皮試陰性后方可應用,以一半劑量作局部傷口處注射,另一半劑量肌注。人抗狂犬病球蛋白的一次注射量為20IU/kg。免疫血清可干擾宿主的主動免疫而影響抗體生成,因此必須在接種結束后10、20和90日再給予激發量疫苗,以觸發回憶反應而產生較大量的相應抗體。
(4)其他
按需要給予破傷風抗毒素或類毒素,以及適宜的抗菌藥物。預防接種后并發神經系統反應者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干擾素及干擾素誘導劑對動物實驗感染有保護作用,用于人的預防是否有效,有待進一步臨床實踐。
狂犬病鑒別
在診斷中需與其他疾病鑒別的有:
(1)狂犬恐怖癥
有狂犬病知識或是看見過狂犬病病人發作的人,因為對狂犬病十分恐怖,有咬傷部位的疼痛感面產生精神恐怖癥狀。但這種病人無有低燒,也沒有遇水咽喉肌肉真正的痙攣,沒有恐水現象。 另一種是類狂犬病性癔癥(假性狂犬病)。這類患者有被犬且多確定為狂犬咬傷史或與患病動物接觸的歷史,經數小時或數天即發生類似狂犬病的癥狀,如咽喉部有緊縮感、能飲水、精神興奮等癥狀,但不發熱,不流涎,不怕風,或示以飲水,可不引起咽喉肌肉痙攣。這類患者經暗示、說服、對癥治療,可很快恢復健康。
(2)腦膜炎
腦炎,常易與狂犬病前驅的癥狀相混淆。但無有咬傷史,精神狀態出現遲鈍、嗜睡,昏迷及驚厥等,與狂犬病的神志清楚、恐慌不安等癥狀不同。前驅期癥狀不太明顯時,一般不易診斷。詢問有無咬傷史,或傷口處有無異常感覺可幫助診斷。若有典型的怕水或咽部痙攣,則是不難診斷的。
(3)某些病例由于咬傷史不明確
早期常被誤診為神經癥。發病后癥狀不典型者,有時易誤診為精神病、破傷風、病毒性腦膜炎及腦型鉤端螺旋體病。安靜型肢體癱瘓病例可誤診為脊髓灰質炎或吉蘭-巴雷綜合征。破傷風患者潛伏期較短,多為6~14天,常見癥狀為牙關緊閉,苦笑面容,全身性肌肉痙攣持續較久,常伴有角弓反張。而狂犬病肌肉痙攣呈間歇性發作,主要發生在咽肌。破傷風患者無高度興奮及恐水現象,積極治療多可治愈。
(4)采用Semple疫苗接種后
可發生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并發癥,應與狂犬病相鑒別。僅并發脊髓炎者潛伏期為注射開始后1~3周,從注射第1針算起,最短6天,最長者52天。臨床表現為接種過程中突然發熱伴上升性麻痹或不全性橫貫性脊髓病變,有截癱與括約肌失禁。如并發彌漫性腦脊膜炎則發病較遲,潛伏期5~8周。臨床癥狀為頭痛、發熱、病毒性感染意識障礙與脊髓炎表現。以上兩種并發癥均易與麻痹型狂犬病相混淆。腦脊液中和抗體的存在有利于狂犬病的診斷,病程中動態觀察以及對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效的判斷,均有助于臨床鑒別。死亡病例則必須依賴動物接種,以內氏小體及病毒抗原存在與否作出診斷。
(5)嚴重的神志改變(昏迷等)
腦膜刺激癥、腦脊液改變及臨床轉歸等有助于本病與病毒性腦膜炎等神經系統疾病鑒別,免疫學抗原、抗體檢測、病毒分離可作出肯定診斷。
狂犬病飲食
一)狂犬病吃哪些對身體好?
1、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2、供給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雞蛋、魚類、豆制品等。
二)狂犬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食辛辣、辛熱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辛熱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刺激食物,可加重病情。
(2)忌食咸寒及甜膩食品:咸寒食物如咸菜、咸帶龜等可引起咳嗽,不利于病人安靜,使癥狀加重;甜膩食物,如點心、蛋糕、養麥等亦可使脾胃不運,并加重咳嗽,不利于病人安靜,均使癥狀加重,均應忌食。
(3)忌酒、咖啡:二者均可刺激神經興奮,可誘發病人狂躁發作,會加重病情。
(4)禁食發物。如魚類、蝦、蟹、雞頭、豬頭肉、鵝肉、雞翅、雞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