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癥(消化功能紊亂)
- 掛號科室:兒科
- 發病部位:胃,腸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人群:嬰幼兒
- 典型癥狀:厭食 拒食 情緒性厭食 生理性厭食 皮膚粗糙
小兒厭食癥癥狀診斷
一、癥狀
1.所謂的厭食癥,
必須先排除小兒是否有感冒或內科慢性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疾病,因為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慢性腸炎等疾病都會引起小兒厭食癥,等到疾病痊愈后,厭食就會跟著改善,所以必須對上述疾病進行。
2.真正意義上的厭食癥是指長時期食欲不振、看到食物也不想吃、甚至拒吃,這種情形一般連續兩個月以上,如此,才符合所謂的“厭食”。
3.要從病史、體檢和必要的化驗檢查深入了解,以除外消化系統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對消化道的影響。
詳詢小兒家庭和學校環境,有無影響進食習慣的因素。
4.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進行判斷
(1)看年齡,若是1歲以下的嬰兒,特別是新生兒發現有明顯食欲低下者,多為疾病所致,應該引起重視,可能是由敗血癥、結核病、佝僂病和各種營養缺乏癥等。年紀稍大的小兒要特別留意其飲食的習慣和平時的生活情況,家庭環境等等;因為家庭環境較好的家庭,小兒容易養成不好的進食習慣,喜歡吃零食等,都有可能引起厭食癥;
(2)看食欲不振的程度
如果是輕度的食欲不振可能是因為零食過多或者天氣、心情不好等原因等所致;若情況比較嚴重,可能是厭食癥或者其他潛在疾病;
(3)有無癥狀出現
若小兒有輕度食欲不振,但是依然活潑、愉快,多屬正常情況。若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熱者,多系結核或其他感染。伴有腹疼和便血者應注意胃、十二指腸潰瘍,寄生蟲等。伴反應遲鈍,皮膚粗糙,少汗和發育不良者,應注意甲狀腺功能低下。伴多汗、肋骨串珠、方額、顱骨軟化等骨骼改變系佝僂病。
(4)微量元素的檢查
通過微量元素的檢查,可以幫助找到是因為哪種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厭食癥,也有助于判斷。
小兒厭食癥疾病病因
一、病因
1.身體原因
(1)某些胃腸道疾病的影響: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慢性腸炎以及各種原因的腹瀉及慢性便秘等都可能會引起小兒厭食癥,應具體排查找到原疾病;
(2)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會引起消化道變態反應,易引起惡心、嘔吐等,如紅霉素、氯霉素、磺胺類藥物以及氨茶堿等藥物會導致食欲不振,厭食。維生素A或維生素D中毒也表現有厭食。一些抗癌藥物更容易引起厭食。
(3)身體缺乏某種微量元素及某些內分泌素不足也有可能引起厭食。如缺鋅常表現有厭食,某些內分泌素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激素相對不足也可表現厭食。
(4)全身性疾病如結核病、膠原病、貧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
(5)其他如肝功能不全、高血壓、酸中毒、尿毒癥、以及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淤血。
2.父母方面的原因
(1)喂養不當
因為家庭經濟改善、市場兒童零食供應增多,小孩子容易受不了誘惑亂吃零食,高蛋白、高糖的飲食使食欲下降,兩餐之間隨意吃糖果、點心、花生、瓜子等零食,以及吃飯不定時、生活不規律都影響食欲;
(2)錯誤教育的影響:
家長對兒童要求過高,限制自由,阻止與其他兒童玩耍,或限制他想去的地方,影響其情緒,使食欲降低。
家長過分注意兒童進食,容易因為一次的進食不成功而對孩子發脾氣,反復誘導或以威脅手段使小兒容易患上厭食癥;
(3)家長本身有厭食偏食的習慣,給孩子留下不良的印象。
3.小兒情緒的影響
(1)因家長溺愛對小兒進食采取不適當的態度,反而引起神經性厭食。
(2)夏季氣候過熱,濕度過高以及過多的冷飲都影響消化液的分泌,而影響食欲。
(3)急性精神刺激:如小兒受到強烈驚嚇之后,精神萎靡、活動受抑制,食欲降低。這種厭食,往往時間不會太長,恐嚇心理過去食欲也就會恢復。
(4)亞急性或慢性精神刺激:離開親人及熟悉的環境進入托兒所或其他新環境時,對新環境不適應,情緒低落,食欲降低。家庭不幸或父母離異等情況都有可能是厭食癥的原因。
小兒厭食癥預防
一、預防
1.合理喂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小抓起
4個月以內的嬰兒最好采用純母乳喂養。因為相關的研究表明,純母乳喂養的小兒很少有厭食。按順序合理添加輔食,不要操之過急。小兒飲食以主副食為主,不亂加額外的“營養食品”。不要使用補藥和補品去彌補孩子營養的不足,而要耐心講解各種食品的味道及其營養價值。
2.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定時、按頓進食,飯前不吃零食(包括飲料),因為血糖升高影響食欲,飯后吃水果。家長要注意經常變換飲食的品種、盡量不要千篇一律,要葷素搭配。動物食品含鋅較多,須在膳食中保持一定的比例。
3.要保持輕松愉快的進食情緒
創造好的吃飯氣氛。要使孩子在愉快心情下攝食。即使有幾次小兒進食不好,也不要著急,不要威協恐嚇小兒進食,也不要乞求小兒進食。一餐不吃、不必顧慮,也不要再用零食補充,下餐餓了自然會吃。當孩子不愿吃某種食物時,大人應當有意識有步驟地去引導他們品嘗這種食物,既不無原則遷就,也不過分勉強。
4.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樣
如果父母挑食或偏食,則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多半也是個厭食者。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不挑食不偏食,給孩子一個正面的影響。
5.積極治療引起厭食癥的根源
如因為某個疾病引起的厭食,原發病治愈后,食欲自然會增加。
小兒厭食癥鑒別診斷
一、鑒別
1.注意與“假性厭食癥”的鑒別
必須先排除寶寶是否患有感冒或內科慢性疾病,例如:長期泄瀉、慢性肝炎、肺結核等,如果是因為這些疾病而引起的厭食是自然的,等到疾病痊愈后厭食就會改善。真正的厭食是指小朋友長時期食欲不振,看到食物也不想吃,甚至拒吃,這種情形一般連續兩個月以上才符合所謂的“厭食癥”。
2.某些慢性疾病,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結核病、消化不良及長期便秘等都可能會引起厭食癥。
3.注意與缺鐵性貧血相鑒別
缺鐵性貧血是小兒的多發病,缺鐵除了引起對造血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造成影響外,還可引起胃酸減少,胃、十二指腸炎,腸黏膜萎縮和吸收功能障礙等胃腸消化功能異常,影響小兒食欲,甚至生長發育。與小兒厭食癥的所表現的癥狀有一定的相似,所以必須多方排查,以免誤診。
4.注意與鉤蟲病相鑒別
患有鉤蟲病的小兒有貧血、異食癖和精神食欲減退等癥狀,應檢查大便常規找鉤蟲卵,確診后及時驅蟲治療。
5.大多數小兒厭食癥不是由于疾病引起的,而是由于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合理的飲食制度、不佳的進食環境及家長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除家庭環境和病史中有明確飲食習慣不良外,必須排除有關疾病因素,方能診斷,并注意糾正不良習慣,要循序漸進,正確誘導和鼓勵。
小兒厭食癥飲食保健
小兒厭食癥健康食譜(僅供參考,具體需要詢問醫生):
(1)粥類
【檳榔粥】
[配料]檳榔15克,粳米60克。
[用法]先用檳榔片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稀粥。每日空腹服1~2次。
[功效]消食導滯,行氣除脹。主治食積氣滯,脘腹脹痛,大便不爽,厭食不欲飲者。附:本方不宜久服,一般以2~3天為1個療程。對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者應當忌用。若加重方中檳榔用量,可適用于腸道寄生蟲引起的厭食。
【白術豬肚粥】
[配料]白術30克,生姜2克,檳榔10克,豬肚1個,粳米60克。
[用法]豬肚同白術、檳榔、生姜共煮,至肚熟時,取汁,以湯入粳米煮粥。以麻油、醬油拌豬肚,佐餐藥粥。
[功效]健脾益氣,消食和胃。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泄瀉。
【麥芽粥】
[配料]麥芽50克,粳米50克。
[用法]麥芽與粳米煮粥食用。
[功效]健脾開胃消食。主治小兒厭食,乳食停滯者。
【淮山鴨肫粥】
[配料]淮山藥15克,鮮鴨肫1個,粳米50克。
[用法]鮮鴨肫洗凈,切成片,粳米洗凈,和淮山藥等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水煮沸,文火煮成粥。每天吃1次,連服5~7天。
[功效]補益脾胃。主治小兒厭食。
【豬肚大米粥】
[配料]豬肚250克,大米100克,鹽少許。
[用法]先用鹽將豬肚搓洗干凈,切小丁,與大米煮成爛粥,加鹽調味,分次食用。
[功效]具有健脾養胃之功。可治小兒食欲不振,病后虛弱,四肢乏力。
【小兒消食粥】
[配料]山楂片10克,高粱米50克。
[用法]將山楂片和高粱米一起置于鐵鍋,文火炒焦,取出壓碾成粗粉,置于沙鍋,加水煮成粥。不滿1歲,每次取10克消食粥,每日3次;2~3歲,每次取20克消食粥;4~5歲,每次取30~40克消食粥食用。調味可加適量的奶粉和白糖。
[功效]健脾消食。主治小兒厭食、小兒消化不良。
【雞內金粥】
[配料]雞內金5克。
[用法]雞內金炙酥研末,拌入粳米粥內食用,甜咸自便。
[功效]消積化滯。主治小兒厭食,面色無華,時而腹痛腹脹,矢氣惡臭者。
【扁豆苡米粥】
[配料]扁豆20克,淮山藥15克,苡米10克。
[用法]將扁豆、淮山藥、苡米等洗凈一同放入沙鍋,加水煮沸,文火煮成粥。每日1次,連服5~7天。
[功效]和中健脾,消暑化濕。主治小兒厭食。
(2)湯類
【橘皮鯽魚湯】
[配料]鯽魚1條,生姜30克,橘皮10克,胡椒1克,蔥適量。
[用法]將鯽魚洗凈,生姜洗凈切片與各味藥用紗布包好放入魚腹內,加水適量,小火燉熟,加鹽、蔥少許調味,空腹喝湯吃魚肉(須仔細挑去魚刺)。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數天。
[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型小兒厭食。
【蘿卜酸梅湯】
[配料]鮮胡蘿卜 50克,酸梅5枚,鹽少許。
[用法]先將胡蘿卜洗凈,切片,加清水1大碗,同酸梅共煮,煎至半碗,加食鹽調味。
[功效]生津養胃,促進食欲。對于津液不足、厭食的患兒效果甚佳。
【波蘿湯】
[配料]菠蘿肉250克,白糖適量。
[用法]將菠蘿肉放入淡鹽水中浸泡10分鐘,然后切成小塊,加水煮湯,調入白糖即成。每日1劑,連服5~7日。
[功效]補脾益胃,潤腸通便。適用于小兒病后不思飲食、大便秘結等。
(3)開胃飲料
【橘皮山楂茶】
[配料]橘皮15克,焦山楂、萊菔子各10克。
[用法]將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2歲以下小兒藥量減半。
[功效]健脾開胃,化食理氣。適用于小兒厭食。
(4)開胃小點心
【八仙糕】
[配料]芡實、山藥、茯苓、白術、蓮子、薏苡仁、白扁豆各150克,黨參50克,糯米粉1000克,麻油100克,白糖250克。
[用法]將芡實、山藥、茯苓、白術、蓮子、薏苡仁、白扁豆、黨參,曬干后共研為細粉,過篩。把上粉同糯米粉、白糖及麻油一并拌和均勻,然后加水適量,如常法揉成面團,壓入木模,做成小餅塊。把小餅塊放入蒸籠內,蒸熟后曬干,備用。每日早晚空腹食用,每次1~3塊,用開水調服或嚼服,連服半月。
[功效]健脾益胃。適用于小兒脾胃虛弱所致的厭食,泄瀉,消化不良,腹脹便溏,面色萎黃,形體瘦弱等。
【糖漬金橘】
[配料]新鮮金橘、白糖各500克。
[用法]將金橘洗凈,壓扁,去核,放入瓷器內,加白糖250克拌勻,腌漬1晝夜,待金橘浸透糖后,放入鍋內,加水少許,燒沸后以文火熬至汁液耗干,離火,候涼,再拌入白糖250克,然后放入搪瓷盤內,風干數日,即成金橘果脯,裝瓶備用。隨意食用。
[功效]理氣開胃,消食化痰。適用于小兒厭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胸悶腹脹,痰多。
【燉蘋果泥】
[配料]蘋果1個。
[用法]將蘋果洗凈,去皮,切成薄片,放碗內加蓋,置鍋中隔火燉熟,用湯匙搗成泥狀,喂幼兒服食。
[功效]適用于小兒厭食。
【山楂萊菔子散】
[配料]山楂360克,萊菔子90克。
[用法]將山楂燒存性,與萊菔子共研細末,混勻備用。每服3克,日3次,粳米湯送服。
[功效]健脾行氣,消食化積。適用于小兒厭食。
【山楂餅】
[配料]山楂15克,雞內金7.5克,山藥粉、麥粉各75克。
[用法]將山楂、雞內金研為細末,與麥粉等加清水適量揉為麥團,捏成餅,放油鍋中煎至兩面金黃時即成,每日1~2劑。或將山楂、雞內金水煎取汁與山藥粉、麥粉和勻,如法做餅服食。
[功效]健脾消食。適用于小兒厭食。
【蘿卜餅】
[配料]白蘿卜350克,瘦豬肉150克,山藥粉、麥粉各適量,蔥、姜、椒各適量。
[用法]將蘿卜洗凈切絲,炒至五成熟,與豬肉同剁細餡,加蔥、姜、椒、鹽等拌勻,麥粉加清水適量做成麥團,拌成麥皮,以蘿卜餡為心,麥皮為皮,做成夾心小餅,置油鍋中烙熟服食。每日1~2次,空腹服食。
[功效]健脾消食,和胃化痰。適用于小兒厭食。
【山楂片】
[配料]市售山楂片。
[用法]1~3歲幼兒,每天吃山楂50克;3~6歲幼兒,每天吃100克。均分3次飯后吃。連吃7~10天。
[功效]消積化滯。主治小兒因乳食停滯厭食,面色萎黃,毛發不榮者。山楂片健胃消食,善治乳食積滯;但不宜多食,多食反會呆胃,這是因為小兒脾胃比較虛弱,過食傷胃,降低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