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 掛號科室:
- 發病部位:免疫系統,關節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人群:女性高于男性,女性是男性的2~3倍,一般是20-50歲女性。
- 典型癥狀:關節腫脹 關節疼痛 骨壓痛 晨僵 小腿寒冷i痛
(1)關節表現
RA最突出的臨床癥狀是關節損害,可表現為關節晨僵、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細述如下:
① 晨僵:是RA突出的臨床表現;晨僵持續時間與關節炎癥重程度成正比,它常被作為疾病活動指標之一。
② 疼痛與壓痛:關節痛是最早出現的癥狀,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腕、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多為對稱性、持續性疼痛,常伴有壓痛。
③ 腫脹:受累關節均可出現梭形腫脹。
④ 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中晚期可出現關節畸形,包括掌指關節的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斜,近端指間關節過伸而遠端指間關節屈曲呈“天鵝頸”畸形,近端指間關節屈曲而遠端指間關節過伸則呈“鈕扣花”畸形。
⑤ 關節功能障礙:美國風濕病學院(ACR)將本病影響生活能力的程度分為四級。重癥患者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關節活動受限直至完全喪失功能,生活不能自理。
(2)關節外表現
除關節癥狀外,RA患者還可伴有多臟器受累的全身表現,具體如下:
① 類風濕結節:見于15~20%的患者,多見于前臂常受壓的伸側面,如尺側及鷹嘴處。在皮下摸到軟性無定形活動小結或固定于骨膜的橡皮樣小結。血清類風濕因子強陽性者皮下類風濕結節更常見。
② 肺:慢性間質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病變,其他常見疾病還包括結節性肺病和胸膜炎等。
③ 心臟:心臟受累最常見的表現是心包炎。
④ 神經系統:神經損害最常見原因是神經受壓迫。
⑤ 其他:貧血與干燥綜合征(臨床上口干、眼干、關節痛三大癥狀為診斷的重要依據)。
一、
類風濕性關節炎具體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其病因與環境因素、病感染、遺傳、性激素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
① 遺傳因素: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與RF陽性患者有關。HLA研究發現DW4與RA的發病有關,患者中70%HLA-DW4陽性,患者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② 感染:病毒、細菌、支原體可能誘發RA發病。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mdash;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③ 神經內分泌因素:女性患者月經前雌激素水平增高時,癥狀加重,月經后癥狀減輕。RA患者在不良因素刺激后,容易導致癥狀反復或病情加重。
④ 其他: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多數患者前常無明顯誘因可查。
在RA的診斷中。應注意與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uSpA)、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干燥綜合征(Ss)及硬皮病等其他結締組織病所致的關節炎鑒別。
(1)骨關節炎:該病在中老年人多發,主要累及膝、髖等負重關節。活動時關節痛加重,可有關節腫脹和積液。部分患者的遠端指間關節出現特征性赫伯登(Heberden)結節,而在近端指關節可出現布夏爾(Bouchard)結節。骨關節炎患者很少出現對稱性近端指問關節、腕關節受累,無類風濕結節,晨僵時間短或無晨僵。此外,骨關節炎患者的ESR多為輕度增快,而RF陰性。X線顯示關節邊緣增生或骨贅形成,晚期町由于軟骨破壞出現關節間隙狹窄。
(2)痛風性關節炎:該病多見于中年男性,常表現為關節炎反復急性發作。好發部位為第一跖趾關節或跗關節,也可侵犯膝、踝、肘、腕及手關節。本病患者血清自身抗體陰性,而血尿酸水平大多增高。慢性重癥者可在關節周圍和耳廓等部位出現痛風石。
(3)銀屑病關節炎:該病以手指或足趾遠端關節受累更為常見,發病前或病程中出現銀屑病的皮膚或指甲病變,可有關節畸形,但對稱性指間關節炎較少,RF陰性。
(4)強直性脊柱炎(AS):本病以青年男性多發,主要侵犯骶髂關節及脊柱,部分患者可出現以膝、踝、髖關節為主的非對稱性下肢大關節腫痛。該病常伴有肌腱端炎,HLA―B27陽性而RF陰性。骶髂關節炎及脊柱的x線改變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5)其他疾病所致的關節炎:Ss及SLE等其他風濕病均可有關節受累。但是這些疾病多有相應的臨床表現和特征性自身抗體,一般無骨侵蝕。不典型的RA還需要與感染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和風濕熱等鑒別。
(僅供參考,具體需要詢問醫生)。
瘦豬肉100克,辣椒根90克。將瘦豬肉洗凈,切塊,辣椒根水洗后用紗布包好,封口。再把豬肉、辣椒根、蔥段、姜片、花椒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改用文火燉煮半小時至肉爛,去辣椒根,吃肉飲湯,每日1劑。本方具有溫經散寒、祛濕止痛的功能,適用于關節疼痛較劇者。熱痹忌服。
肉桂1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將肉桂研成細末,粳米洗凈,常法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肉桂末、紅糖,再煮沸1-2次即成。趁熱空腹吃下,每日1劑,3mdash;5日為1個療程,有效再服1-2個療程。本方具有溫經散寒,暖胃止痛的作用,適用于寒痹。熱證及陰虛火旺者禁用。
獨活、杜仲、當歸、川芎、熟地黃、丹參各30克,白酒1000毫升。先將上述6種藥物研細,分別用紗布包好,放入白酒中,加蓋密封,放火旁煨24小時,候冷即可,不拘時飲之。本方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適用于肝腎虧虛,風濕痹痛者。關節炎早期及熱痹者禁服。
黃花菜根、黃酒各50克,將黃花菜根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沖黃酒內服。每日2次,連服數天。本方具有清熱通絡的作用,適用于熱痹、關節紅腫疼痛明顯者。關節無紅熱者忌服。
茄子根(或白茄根)90克,白酒500毫升,將茄子根洗凈,切碎,用白紗布包好,封口,再將茄子根放入白酒中浸泡3日,啟封即可飲用。每次飲15毫升,每日2-3次,連服7-10日。本方具有清熱祛風,除濕通絡的作用,適用于熱痹、關節紅腫熱痛、口渴、便干、發熱等癥。關節無紅熱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