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的健康宣教
壓瘡的健康宣教
什么是壓瘡?
壓瘡是皮膚或皮下組織由于壓力、摩擦力、剪切力的作用而發生的骨隆突處的局限性損傷。
壓瘡的表現是什么?
1、懷疑深部組織損傷,皮下組織受到壓力或剪切力的損害,膚色局部呈紫色或褐紫色,但表皮完整或呈現充血的水泡。
2、一期:皮膚完整,在受壓發紅區手指下壓,皮膚顏色沒有變白。
3、二期:皮膚損失表皮或真皮,成表淺性潰瘍(水泡、擦傷等)。
4、三期:傷口侵入皮下組織,但尚未侵犯肌膜(火山狀傷口)。
5、四期:傷口壞死至肌肉層,骨骼、肌腱等。
6、不可分期:全部皮膚層組織破損,但潰瘍基底被褐色或棕褐色黑痂覆蓋,不能判斷深度。
導致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是那些?
壓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壓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濕,因此長期臥床、坐輪椅、不活動改變體位、大小便失禁、汗液未及時擦干、均是造成壓瘡的危險因素。
營養不良也是導致壓瘡的重要因素。血清白蛋白每下降1g/L壓瘡的發生率增高3倍:當小于3.5g/L發生壓瘡率增加5倍:當小于
2.5g/L時壓瘡死亡率增加6倍。
哪些人容易發生壓瘡?
1、神經系統疾病病人:自主活動受限,長期臥床,身體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如中風、截癱病人。
2、老年人:70歲或70歲以上年齡的患者。
3、肥胖者:降低了皮膚抵抗力。
4、身體衰弱、營養不佳者:受壓處缺乏保護,如癌癥患者。
5、水腫病人:降低了皮膚抵抗力。
6、疼痛病人:處于強迫體位,活動減少。
7、石膏固定病人:翻身活動受限。
8、大小便失禁病人:皮膚經常受到污染、潮濕的刺激。
9、使用鎮靜劑的病人:自身活動減少。
10、糖尿病病人。
哪些部位易發生壓瘡?
壓瘡發生的常見部位:坐骨、骶尾骨,足跟、股骨大轉子,髂前上棘、外踝。
哪些措施可以預防壓瘡發生?很重要哦!
1、勤觀察:至少每天檢查全身皮膚,尤其是骨隆突處,局部皮膚發紅未受壓仍未褪色,
2、翻身:2小時一次,翻身時需完全抬空身體,避免拖、拉、推一;使用楔形海棉墊,保證300側臥姿勢。
3. 鋪床要求:保持平整、干燥、清潔,不可臥于橡膠單或塑料單上。
4、使用減壓設備:如氣墊床、水墊等。
5、骨隆突處保護:貼泡沫貼或透明貼等。
6、保護足跟:使用腳圈、軟枕,懸空足跟。
7、避免剪切力:床頭抬高不超過300。
8、潮濕管理:汗液及時擦干更換衣服。大小便及時洗凈擦干,并涂皮膚保護劑,隨時保持地、干燥。
9、使用便盆:注意邊緣光滑,取放時抬起臀部,勿硬塞硬拿。
10、坐輪椅者:如果自己能抬身體者,每15-30分鐘抬空身子1分鐘,如不能自己變換坐姿,需協助,如輪椅后仰、軀干前屈兩臂自然下垂等。